1 |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
2 |
何镜泉;廖列文;史爱华;;沉淀法制备纳米稀土氧化物的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3 |
陈欣,史奕,鲁彩艳,王国宏;有机物料及无机氮对耕地黑土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3期 |
4 |
卢升高,俞劲炎;杭嘉湖平原桑园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状况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0年S1期 |
5 |
王铁宇,颜丽,汪景宽,关连珠,朱平;长期定位监测黑土结构质量指标的分异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4期 |
6 |
李楠;蒋先军;曹良元;;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7 |
庞宁菊,李月梅;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数量对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青海农林科技;1999年03期 |
8 |
张旭辉,李恋卿,潘根兴;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1年02期 |
9 |
解宏图,付时丰,张旭东,王晶;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特征与影响因子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3年05期 |
10 |
杨红善,刘瑞凤,张俊平,王爱勤;PAAM-atta复合保水剂对土壤持水性及其物理性能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3期 |
11 |
郭全恩;王益权;郭天文;南丽丽;李小刚;;甘肃景泰灌区土壤结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
12 |
王旭东,张一平;土娄土不同粒径团聚体中胡敏酸性质结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年02期 |
13 |
赖庆旺,李茶苟,黄庆海;红壤性水稻土无机肥连施与土壤结构特性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2年02期 |
14 |
史奕,张璐,陈欣,宇万太;不同经营方式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微粒有机质积累分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
15 |
徐江兵;李成亮;何园球;王艳玲;刘晓利;;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年04期 |
16 |
L.J.Hagen,E.L.Skidmore,刘正杰;风蚀—团聚体磨蚀系数的预测[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4年03期 |
17 |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J];土壤学报;2009年01期 |
18 |
范如芹;梁爱珍;杨学明;张晓平;申艳;时秀焕;;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
19 |
钟继洪,张秉刚,谭军,骆伯胜,卓慕宁;博罗县下村农场坡地赤红壤的结构特征及其意义[J];生态环境;1993年04期 |
20 |
黄满湘,章申,张国梁,张秀梅;北京地区农田氮素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机理[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