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我国种子企业持续经营研究

吕波  
【摘要】:发展农业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育种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措施之一。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农业新技术革命正兴起,种子产业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拥有核心技术和形成知识产权能力的竞争。十七大提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根本在于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种子企业创新能够得到有效回报,更进一步的,种子企业的持续创新将让农民获得更多选择新品种所带来的收益,进而推动农业发展。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相继实施,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种子市场商业化改革也逐步形成。 本文以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农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理论、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我国种子企业经营现状以及持续经营的维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种子企业研发行为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研发能力、降低种子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提供重要参考。阐述了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行业特征和种子企业持续经营的内涵、企业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概念、农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理论、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理论、知识产权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农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概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演进脉络,指出随着农业、育种业和种子贸易的发展,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发达国家私人育种公司的育种工作迅速开展并超过了公立机构,育种速度和育成新品种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迅速改变了种子产业的面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于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后,彻底打破了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使我国种子产业市场化发展更好、更快,有力地刺激了种子企业育种创新和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动了“选育、生产、经营一体化”进程;分析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下种子企业研发行为、我国种子企业申请与授权植物新品种权数量变化以及两者的差距、种子企业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运用统计描述和DID模型分析了我国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我国种子企业成本效益发展变化,成本效益变化,运用SFA模型法测算和分析了我国种子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内容,得出种子企业的研发行为受遗传资源所支付的成本、科研人员的数量、销售额预期以及创新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使用遗传资源所支付的成本以及科研人员对企业的研发行为有积极作用,也就是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影响企业的研发行为,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合伙私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不高,企业进行新品种研发的动力源于研发行为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种子企业新品种权的保护水平过程受创新成本提高的影响,所以对种子企业的研发行为有一定的有消极影响;得出1999年至2012年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经费、员工工资、员工人数、日常经营资金、申请费、审查费、年费、所支付的遗传资源成本、净利润总体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意味着种子企业品种权申请量上有一定的突破,但申请的质上与科研单位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表明其积极性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得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立以来,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企业与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企业相比,其生产运营收益显著地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独立研发能力以及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收益,在影响种子企业生产运营收益的变量中,科研人员与推广人员占员工的比重、独立研发品种占总研发品种的比重以及企业是否设置专门的品种保护或知识产权管理的部门对企业生产运营收益具有正向影响,而种子企业的科研经费占经营经费的比重与侵权案件数量对种子企业的生产运营收益具有负向影响;得出我国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生产效率仍然存在改进空间,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累计授权品种数量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东部地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高于中部地区的企业,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的种子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又高于西部地区的企业,中西部的种子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累计授权品种数量会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但累计审定品种数量对企业生产运营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提出强化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保护意识、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多元化主体合作、加大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力度、保护种子企业的生产运营收益、加强自身科研实力的同时注重合作战略、重视维权部门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等政策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根泉;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取得显著进展[J];中国种业;2004年07期
2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建设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美好未来——张宝文副部长在农业部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种业;2004年07期
3 谯德惠;探讨1991文本优势 强化国际合作益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91年文本优势暨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合作益处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花卉园艺;2004年15期
4 李东升;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开出五剂药方[J];中国花卉园艺;2004年15期
5 张建华,王建军,米艳华,张金渝,金航,肖植文;云南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S1期
6 刘世林;;论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J];种子世界;1996年02期
7 庞乾林;我国正式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J];中国稻米;1999年04期
8 ;我国递交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加入书[J];科技与法律;1999年01期
9 ;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J];河南林业;1999年04期
10 冉东亚;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概况[J];中国林业;1999年09期
11 ;国家林业局令第1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林业部分)(第四批)[J];国家林业局公报;2004年04期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年29期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林业部分)(第二批)[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20期
14 谭继祥;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J];云南农业;2000年09期
15 张宝文;提高认 识积极推进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J];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03期
16 石燕泉;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06期
17 蒋和平,孙炜琳;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06期
18 吕波,崔野韩;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状况[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1年01期
19 陈如明;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状况[J];中国种业;2002年03期
20 陈晓妮,田源;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管见[J];甘肃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德华;李加旺;张文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与现状[A];纪念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建所二十五周年论文摘要集(2001—2010)[C];2010年
2 孙宝启;;法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及其启示[A];论中国种子工程——全国种子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张建华;王建军;米艳华;张金渝;金航;肖植文;;云南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4 张伟;张文瑛;李贵玲;张正;;切实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提高农业科研单位核心竞争力[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5 宋继瑛;;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金玲;;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立法特点[A];专利法研究(1997)[C];1997年
7 荀守华;孙蕾;姜岳忠;;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8 荀守华;孙蕾;姜岳忠;;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志刚;曹正伟;宋敏;;农户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庆红;顾霞;徐爱春;张蕾;秦仲麒;;猕猴桃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发展[A];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四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武红;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立平;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吕祥熙;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吕波;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我国种子企业持续经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林祥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勿;论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徐瑶;育种者植物新品种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弛;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肖霁轩;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康志河;植物新品种保护对中国种业发展影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李思奇;完善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法律思考[D];兰州大学;2012年
8 柳翔;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张英玉;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贾晓娅;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海 编译;欧盟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组织[N];中国花卉报;2005年
2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调整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收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记者 范建;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蓬勃发展[N];科技日报;2006年
4 师晓京;我国首个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规划出台[N];农民日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陆继亮;昆明召开调整植物新品种保护收费政策专题研讨会[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记者 何小唐;植物新品种保护费降低[N];中国花卉报;2007年
7 高鹏;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8 宋敏 实习记者 尹训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9 植新办;农业部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展调查[N];农资导报;2007年
10 记者 孙芳华;中国大幅调低植物新品种保护费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