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和风险性研究
【摘要】: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ca Takagi,1969)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农林害虫,严重为害松属植物,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运用MaxEnt和GARP两种软件模拟松突圆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析了影响该虫分布的关键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模拟精确性,并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松突圆蚧在我国的危险程度。此外,文中提供了关于突圆蚧属在亚洲9种的分种检索表。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松突圆蚧的潜在适生性和危险性,对松突圆蚧高危地区制定防控策略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1.应用MaxEnt和GARP两种软件预测松突圆蚧在我国可能的适生区域的结果表明:广东省、福建省、广西省、江西省的全部,海南省北部,台湾省西部,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局部地区为松突圆蚧的高适生区。与MaxEnt模型相比较,GARP模型的预测结果范围更广,在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各省有显著差异。
2.对松突圆蚧的环境变量分析表明:最冷月最低温度(BIO_6)、海拔(alt)和最干季平均温度(BIO_9)对松突圆蚧的分布影响最大,而坡度(slope)和坡向(asp)等地形因素的影响最小。
3.ROC曲线分析结果:MaxEnt(AUCMaxEnt=0.999)和GARP(AUCGARP=0.989)模型都可以很好的模拟的松突圆蚧的适生区域,但MaxEnt模型相对于GARP模型,其结果准确性更高。
4.根据国际上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方法,从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在我国的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寄主树种经济重要性、扩散可能性和风险性管理的难易程度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松突圆蚧在我国属于高度危险的农林害虫。
|
|
|
|
1 |
陈顺立;张飞萍;童应华;;松突圆蚧在不同梢位间的扩散与分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2 |
陈江;刘宇;宁岸冰;蒋德英;;博白县应用生防菌对松突圆蚧防治初试[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年08期 |
3 |
王缉健;李瑞龙;何锦华;罗世念;蓝利萍;;真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和应用[J];广西林业科学;2009年02期 |
4 |
曾志红;;防治松突圆蚧的新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1期 |
5 |
刘建锋;梁广文;;广东省松突圆蚧发生区划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2年06期 |
6 |
朱建雄;松突圆蚧防治研究最新进展[J];林业科技;1999年01期 |
7 |
曾文文;松突圆蚧的监测与防范[J];植物检疫;1999年05期 |
8 |
汤养麟;福州市马尾区遏制松突圆蚧疫情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4年02期 |
9 |
陈顺立,武福华,侯沁文;松突圆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
10 |
童应华,杨爱民,张飞萍,陈顺立;松突圆蚧危害与马尾松胸围关系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
11 |
王庆林,梁子安,武福华,陈顺立;松突圆蚧自然种群时间序列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2 |
罗翔,许少嫦,童国建,叶燕华,陈瑞屏;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析及防控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5年03期 |
13 |
黄衍庆;;间伐修枝措施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果[J];华东昆虫学报;2005年04期 |
14 |
杨笑如,钟景辉,吴一鹏,肖珍彪;松突圆蚧若虫空间格局的研究[J];江西植保;2005年01期 |
15 |
胡艳红;黄振裕;崔林开;陈顺立;刘新;;松突圆蚧林间化学防治效果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6 |
胡艳红;陈顺立;刘新;郭岩;崔林开;;防治松突圆蚧农药复配剂的筛选[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7 |
王玲;;松突圆蚧监测方法与防治技术[J];江西植保;2006年03期 |
18 |
黄振裕;;松突圆蚧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9 |
王竹红;黄建;张林生;吴擢庆;王晓真;;利用生命表评价天敌对松突圆蚧的控制作用[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20 |
吴朝辉;伍新莲;孔乾;;松突圆蚧危害的调查方法[J];中国林业;2007年17期 |
|
|
|
|
|
1 |
黄宝灵;方丽英;王缉健;吕成群;冯光妙;宋力;陈炳雄;丁波;李文禄;;不同季节对松突圆蚧生防菌防治效果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
2 |
潘务耀;陈世兰;;应用枝孢霉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
3 |
广东省枝孢霉生产及应用课题组;;飞机喷洒枝孢霉防治松突圆蚧试验[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
4 |
陈顺立;林庆源;黄建;黄金水;魏初奖;张飞萍;王竹红;黄振裕;柯玉铸;叶剑雄;;福建省松突圆蚧综合控制技术研究[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
5 |
方丽英;李瑞龙;谭学锋;何锦华;李文禄;;松突圆蚧生防菌在林间的持续防控作用[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6 |
王竹红;黄建;;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资源的调查和利用[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7 |
林绪平;陈瑞屏;许少嫦;陈沐荣;林明生;;应用本土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
8 |
潘务耀;谢国林;唐子颖;丁德诚;连俊和;;输引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
9 |
陈瑞屏;林明生;徐家雄;陈沐荣;许少嫦;童国建;;应用本地蜂防治松突圆蚧[A];昆虫天敌保护利用技术研讨会会议报告摘要[C];2006年 |
10 |
徐志宏;禹海鑫;陈瑞屏;Ruchuon Wannal;任丽君;;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研究进展[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