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辐射异常球菌丙氨酸代谢相关基因在氧化胁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调控
【摘要】: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现有已知生物中对氧化性胁迫具有超强抗性的物种之一。胞内代谢和很多理化效应(如紫外辐射、电离辐射、干燥、过氧化氢等)产生的活性氧都可引起氧化性胁迫。至今,对耐辐射异常菌极端氧化性抗性分子调控机制的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尤其是胞内游离氨基酸对极端氧化抗性作用缺乏认识。本论文从耐辐射异常球菌全局调控蛋白Irr E入手,开展紫外辐射胁迫条件下的转录组分析,研究Irr E对胞内有关氨基酸代谢基因的影响,着重分析了Lrp家族丙氨酸脱氢酶调控蛋白Ald R(DR_1894)的作用。研究进展如下:1.Irr E作为全局调控蛋白,其突变导致菌株对辐射氧化高度敏感,转录组分析显示,在正常和UV辐射处理以后Irr E使得92个基因显著上调和86个基因显著下调(变化2倍以上,P≤0.05)。根据COG分类这些基因分为3类:信息的存储和处理、代谢以及少有研究的,其中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ppr A、ddr B、ddr A、ddr D、mut S、mut L、ruv B等显著下调。另外,Irr E突变引起了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如dr_0958和dr_0959(peptide ABC transporter permease),dr_0965和dra0127(GMC oxidoreductase)以及dr_1895(ald,编码丙氨酸脱氢酶)。RT-PCR分析验证ald基因等的表达显著下调,这说明Irr E可能会影响胞内丙氨酸的代谢。2.为了研究Irr E对细胞内氨基酸代谢的影响,利用HPLC的方法测定了irr E突变株不同胁迫冲击下胞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和irr E突变株胞内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40.6±1.7和39.1±3.9 mg/g干细胞,热激后分别为40.2±4.0和36.8±0.3,UV处理后分别为19.5±0.3和22.2±1.4以及H2O2处理后为38.7±2.9和38.5±1.0,其中含量较高的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和irr E突变株胞内游离丙氨酸含量分别为6.4±0.2和5.8±0.7,UV处理后分别为3.3±0.1和4.3±0.3。以上结果表明Irr E影响了胞内氨基酸代谢,参与了丙氨酸代谢的调控。3.初步研究发现ald基因的表达可能直接受DR_1894蛋白的调控。为了研究DR_1894的功能,我们首先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R_1894蛋白属于典型的Lrp家族调控蛋白,与下游基因ald可能构成基因簇,具有Mycobacterium smegmatis丙氨酸脱氢酶调控蛋白Ald R特性。RT-PCR结果发现在不同胁迫(高温、重金属、H2O2,冷、UV)条件下,ald R基因的表达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诱导表达。胁迫抗性分析发现ald R突变株对紫外、干燥、低温等理化胁迫的抗性与野生型一致,但是对于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氢)敏感,存活率要比野生型低1-2个数量级。RT-PCR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冲击后,ald R突变株中一些氧化抗性基因表达量下调,如oxy R、sod C、kat E、osm C、grx等。结果表明Ald R对耐辐射异常球菌的氧化抗性具有重要作用。4.为进一步探究Ald R与ald之间的调控关系,我们利用Biolog方法、特定培养基利用丙氨酸实验,发现ald R突变株对丙氨酸的利用能力弱于野生型。同时在特定培养基中培养到稳定期时,ald R突变株菌体的干重小于野生型。启动子分析发现ald启动子中含有Ald R的可能结合的反向重复区域CGCAACCGCGTTGCG。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ald启动子活性在ald R突变株中要比在野生型中的活性低3倍左右。另外我们发现ald R突变株对氯化钠和山梨醇抗性弱于野生型,也说明了ald R的突变会影响胞内渗透保护物质丙氨酸的含量。最后我们利用HPLC测定了不同条件下ald R突变株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发现突变株中丙氨酸的含量确实发生了发生了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Ald R调控ald基因的表达,影响了胞内丙氨酸含量。总之,Irr E作为全局调控因子影响了耐辐射异常球菌的胞内代谢,特别是丙氨酸代谢。耐辐射异常球菌的氨基酸代谢(丙氨酸代谢)影响了其极端的胁迫抗性,但是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
|
|
1 |
童坦君;;P53的抑癌原理及应用前景[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3年01期 |
2 |
朱全胜,丘钜世,王娅兰,张萌;重组野生型p53基因转染人骨肉瘤细胞株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J];郧阳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3 |
傅锐斌;吴平生;邱健;向定成;马骏;洪长江;何建新;;氧浓度和钙离子对野生型及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真核表达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
4 |
刘俊娥,侯鑫,扈廷茂;人野生型抑癌基因PTEN的逆转录PCR法克隆及序列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5 |
;生物学[J];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1987年03期 |
6 |
张业,崔玉坤,吴宁华,沈珝琲;野生型p53对热休克蛋白90β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0年03期 |
7 |
林宏辉,何军贤,梁厚果,段辉国,杜林方,易静,汤泽生;黄化大麦与野生型大麦三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
8 |
;揭开蒙在p53脸上的面纱[J];自然杂志;1992年12期 |
9 |
蒋雷,夏永静,黎健;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对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年04期 |
10 |
唐蔚青,王抒,黎健;野生型P53基因导入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7年03期 |
11 |
张学成,程晓杰,隋正红,魏东,刘晨临,徐年军;江蓠属藻胆体的研究 Ⅱ.藻胆体的荧光光谱特性[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2 |
蔡以欣;;果蝇中的一种新的Waddington效应——Ⅱ.效应的遗传基础[J];实验生物学报;1962年01期 |
13 |
尹新华,凌虹,李耀平,王文革,曾宪惠,于维汉;介导野生型p53基因转移的重组腺病毒的构建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8年02期 |
14 |
李艳利,王若宁,张一鸣,陈丙莺;含野生型p53cDNA重组逆转录病毒的制备[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5 |
巴茂文,刘振国,倪培华,陈生弟,李琳,陆国强;野生型和C279G突变型UCHL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构建[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6 |
金磊;岳军;杜彩萍;侯筱宇;;野生型MLK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17 |
唐任天;氨基酸发酵研究的某些进展[J];氨基酸杂志;1982年04期 |
18 |
贾敬鸾;江利群;;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S)ATCC6633野生型及寡芽孢突变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87年04期 |
19 |
盛飙;彻底清除转化体中野生型DNA的专一位点诱变方法[J];微生物学杂志;1994年01期 |
20 |
林勇,高存记,黎健,汪钟;野生型p53基因对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