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要】:传统成本性态理论假设成本随业务量的变动发生等幅度变动。但Anderson等研究却发现两者之间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对称性关系并提出了“成本粘性”概念。随后,国内学者孙铮和刘浩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成本粘性现象,开启了国内外学者对成本粘性研究的热潮。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后实施和推进,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成本管控工作,尤其是参与战略实施和助力推进改革进程的主体企业,以便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赢取先机并扩大其市场影响力。此外,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企业成本粘性研究不仅增添了诸多活力,也扩宽了研究视角。本文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经筛选后得到36家公司共426个样本数据,首先,在成本粘性理论指导下,借鉴Anderson等提出的成本粘性问题研究模型,对样本公司自上市以来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处理。其次,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并确定出可能影响样本公司成本粘性水平的各类因素,并将它们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其中,主观因素为分别存在于股东与管理层、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前者一般被称为第一类代理问题,后者被称为第二类代理问题。客观影响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差异、存货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本粘性具有反转性和反向性两大特征假设,两类代理问题均会增强成本粘性程度,区域经济差异会引起企业成本粘性水平有所不同,企业的存货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越高,其成本粘性越强等假设。以营业成本变化率为因变量,以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率、第一类代理问题、第二类代理问题、区域经济差异、存货密集度和劳动密集度为自变量,以宏观经济形势为控制变量,定义了变量、根据所提出的假设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并对假设进行检验和分析,使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再次,运用构建的分析模型,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角度对影响农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成本粘性特征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同时具有反转性和反向性两大特征。主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两类代理问题对成本粘性均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但第一类代理问题的增强作用更为突出。第二,在考虑两者的交叉项影响后,两类代理问题的影响程度此增彼减,表明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机制。客观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业企业的成本粘性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中表现出显著差异性,成本粘性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第二,较高的存货密集度确实会加重企业成本粘性程度,而劳动密集度对成本的粘性增强效果并不显著。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农业企业管理者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农业企业的内部治理建设、寻求扩大企业规模的最优路径、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建立完善的激励体制以及提高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等对策以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