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标准化地下水指数的构建与应用

艾启阳  
【摘要】:干旱是发生频率高、影响面积广、灾害损失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传统的干旱研究多着眼于气象、农业和水文领域,较少考虑地下水因素。随着地下水利用量的增加和地下水储量的减少所引发的问题逐渐增多,针对地下水干旱的研究,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地下水干旱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因此,构建一个地下水干旱指数对地下水干旱的监测、预测和治理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石羊河流域以及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依据1980-2018年(各流域不同)共92眼井的地下水月水位序列,基于参数化和非参数化两类方法分别构建了标准化地下水指数。对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指数进行了对比、优选和分析。使用K均值聚类对地下水干旱的类型进行了区分;利用经验正交分解对干旱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对不同类型地下水干旱的周期和趋势进行了识别;并且分析了驱动地下水干旱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地下水月水位序列构造了参数化标准地下水指数(SGI),选用Beta分布、Gamma分布、对数正态分布(Log N)、极值分布(EV)、广义极值分布(GEV)、韦伯分布(Weibull)和瑞利分布(Rayleigh)等7种分布,通过K-S检验和AIC准则进行拟合分布优选,发现三个研究区最优拟合函数均为Beta分布。基于地下水月水位序列采用经验公式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分别构造了非参数化标准地下水指数,发现相较于经验公式法,核密度估计法能更好的反映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情况。(2)同一眼井的参数化指数和非参数化指数的趋势变化中,只在局部区域的变化上有差异,总体趋势一致,且基于二者的地下水干旱分析也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均可用于地下水干旱的相关分析。参数化方法的优势在于有明确表达式,进行干旱频率分析时可以适当外推,非参数化方法则不行;但对于频率分布难以用分布函数表达的“多峰”形式,非参数化方法则更具优势,总的来说两类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具体情况择一使用。(3)基于K均值聚类的地下水干旱类型可以分为地下水干旱持续加重型;地下水未出现干旱或干旱持续减轻型;地下水干旱加重-减轻型;地下水干旱多次加重/减轻转折的复杂型等4种类型,其中石羊河流域以持续加重型为主,地下水干旱最为严重;黑河流域中游兼有地下水干旱持续加重型和地下水干旱先加重-减轻型,整体的地下水干旱情况略好于石羊河流域;宝鸡峡灌区具有所有的地下水干旱类型,整体地下水干旱情况最轻。并且基于经验正交分解的地下水干旱的空间分布结果与聚类结果一致,地下水干旱持续加重的地区往往是地下水干旱持续加重型井的聚集区,其余区域的干旱时空演变规律也能找到对应的干旱类型。石羊河流域整体呈现地下水干旱持续加重;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南部和临泽南部区域地下水干旱趋势为加重到减轻的转变,其余地区干旱持续加重;而宝鸡峡灌区的干旱空间分布较为复杂,礼泉县明显为地下水干旱持续加重,扶风县南部区域和乾县西南区域由地下水干旱转向无旱,其余地区干旱的产生与消退交替出现,总体而言地下水干旱状况较轻。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对标准化地下水指数的分解发现,地下水干旱以趋势项为主,受周期项影响较小,主要存在周期为一个1年的小周期和一个3-7年的大周期。(4)通过不同因素和地下水干旱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对地下水干旱起主要影响的是人类活动因素,其中经济产值、地下水用水量以及总用水中地下水占比是相关性最强的3个因素。地下水干旱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弱,降水量几乎不与地下水干旱指数存在相关性,而径流则是自然因素中和地下水干旱相关性最强的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朱良超;;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年08期
2 杨万婷;;地下水整编工作入门级指南[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年05期
3 王敏;彭玥;;荷兰地下水税消亡对我国水资源税改革的启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02期
4 潘军;;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浅析[J];采矿技术;2020年04期
5 位昊昆;张晗硕;;不同地下水污染源治理技术[J];乡村科技;2020年17期
6 黄耀裔;苏建云;;基于SurperMap iPortal的泉州市地下水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年08期
7 台风;;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测量海底地下水排放量[J];中国测绘;2020年09期
8 王纲;浅谈我国地下水的利用现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11期
9 孙晓民;;浅析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江西建材;2016年24期
10 屈智慧;王洪涛;杨勇;袁思莉;桑志伟;张玉虎;;循环井技术修复地下水氯苯污染的效果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6年11期
11 王凯;;新疆库尔勒地区地下水形成及赋存条件分析[J];地下水;2016年06期
12 戚向阳;王春;黄震;于晓静;马敬瑜;;地下水等水位线绘制方法对比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7年06期
13 郭翔云;;地下水[J];河北水利;2017年05期
14 ;史上最全地下水知识(一)[J];河北水利;2017年04期
15 苏文红;;《地下水》教学实录与分析[J];湖北教育(科学课);2020年03期
16 覃春丽;徐月平;陈超峰;上官志洪;;美国核电厂地下水监控技术路线及借鉴[J];辐射防护通讯;2014年03期
17 吴英华;胡立芳;;地下水评价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J];林业科技情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雅珍;;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保护我国的地下水——我国的地下水盐污染已从慢性自杀跨入急性自杀[A];推进供热体制改革与节能改造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龙凡;韩天成;;高铁地下水的地电特征[A];国家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树林;赵鸿斌;;总结经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A];新疆水利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获奖论文集[C];2001年
4 张光辉;刘中培;张行南;连英立;严明疆;;河北平原地下水安全情势及施用农药化肥影响[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丁轶睿;张毅敏;汪龙眠;林超;陈晶;王宇;;我国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A];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葛伟亚;龚建师;叶念军;周洁;;涡河流域同位素分析识别地下水补给源和地下水污染源[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清良;李乾;张洪灿;胡鄂明;陈勇博;;酸法地浸采铀污染地下水的化学-生物法联合治理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冶分卷、核能动力分卷(上))[C];2013年
8 王雅珍;;群策群力,专群结合,科学整治我国地下水盐污染[A];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曾妍妍;周殷竹;周金龙;贾瑞亮;李巧;;新疆石河子地区地下水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富集因素[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李鹏;赵同科;张成军;张国印;刘宝存;刘孟朝;李新荣;孙世友;;河北省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1 王旭升;万力;;“地下水运动方程”课程设计[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2 郑继天;王建增;冉德发;叶成明;;地下水采样技术研究[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3 彭博;陈永金;刘加珍;路亚坤;路明;;东平湖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盐分分布特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4 樊明;王东杰;;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农业增产方式亟待调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15 何满潮;姚爱军;姚磊华;;边坡体内地下水排水模式与边坡稳态关系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6 吕世华;曾祥忠;王甲辰;张福锁;;成都市农村地下水硝酸污染的调查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7 马捷;张建栋;龙鹏;;地表地下水综合系统的建立和地下含水层的可持续利用[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8 田廷山;;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对策[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37分会场“生态经济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论文集[C];2005年
19 陈宁;岳淑娟;;天然放射性方法在找地下水方面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0 叶叔华;黄珹;;地下水变化的空间技术监测和预测[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强;上海某典型行业土壤和地下水中氯代烃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康萍萍;滨海地下水氮的同位素溯源及其源贡献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梦娣;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砷活化机理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康博;江苏沿海地区地下水演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吴彬;石河子市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与水环境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6 陈江;基于多指标体系的呼和浩特平原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7 刘亚平;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施枫芝;我国北方中小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何薪;河套平原农业灌溉影响下地下水中砷迁移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10 严明疆;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11 兰盈盈;赣江三角洲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关系及其生态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2 张晟瑀;宁夏南部西吉县劣质地下水形成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3 程卫国;变化条件下吉林西部地下水的模拟与管理[D];吉林大学;2015年
14 袁文真;傍河开采驱动下河水入渗地下水过程中铁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5 张彦鹏;多元同位素对石家庄地区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演化的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16 郭帅;城市排水系统地下水入渗及土壤侵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7 涂乐义;地下水溶解氪气分析用于放射性氪同位素测年[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8 黄鹤;吉林地区地下水时空演化及多元控制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9 李英;宁南固原岩盐矿区地下水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0 姜凌;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艾启阳;标准化地下水指数的构建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2 孙辰;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仪开关电源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4年
3 闫绍静;北京市某远郊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来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茜坤;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刘芳;典型流域地下水和土壤氮素分布特征及地下水氮素源解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张可嘉;宁阳化工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污染来源识别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7 赵钰;黄水河项目区地下水信息集成技术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8 邴智武;松嫩平原地下水氟、砷的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庆宏;生物膜法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胡婧敏;松嫩平原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氟的赋存特征及水质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6年
11 付强;河流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与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2 顾小凡;风沙滩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规律及优化开采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3 尹春蕾;利用探地雷达及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地下水进行评价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4 王茂;黄土地区地下水上升对地基基础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5 孙俐芳;大连石化周边地区地下水石油污染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6 陈力琦;地下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营养盐变化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7 鄂佳楠;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方法[D];吉林大学;2017年
18 粟丰;攀枝花市某矿山露天开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19 李勋章;基于干旱区生态安全的博湖县地下水调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20 赵玉麒;山东德州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冯丽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郭华明:地下水治理需多学科形成合力[N];中国科学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晨绯;破解地下水的“穿越”[N];中国科学报;2013年
3 徐报融媒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颜笑 乔平仲;地下水转为补充性应急性备用战略水源[N];徐州日报;2021年
4 张悦国;易县超额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N];保定日报;2020年
5 记者 申萍;任丘市地下水压采能力达每年近45万立方米[N];沧州日报;2021年
6 刘纯银;要对私采地下水“亮剑”[N];人民长江报;2021年
7 记者 孙漫 见习记者 汪培清;地下水将乘“蓝色专列”奔向内河[N];福州日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唐婷;管好地下水,打开“黑箱”定准标尺是关键[N];科技日报;2020年
9 记者 叶晓彦 骆倩雯;最强降雨补充地下水2.23亿方[N];北京日报;2020年
10 记者 戴绍志;确保到2022年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N];河北日报;2020年
11 本报记者 查洪南 通讯员 李真真 刘峥峥 欧静文 夏潇潇 匡牧霞 刘岷洋 苟大文 李晋蓉;成都龙泉驿:为地下水安全“代言”[N];检察日报;2020年
12 齐鲁;“地下水”保护新技术为泉城开启地铁建设新时代[N];建筑时报;2019年
13 刘学昊;武汉地调中心参加污染场地地下水分层采样技术攻关[N];中国矿业报;2019年
14 记者 段丽茜;石家庄“节引蓄调管”压采地下水[N];河北日报;2019年
15 记者 王爽;河北三条河流回补地下水13.9亿立方米[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16 记者 汪丽娜 通讯员 毕晶爽;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减少开采地下水205万立方米[N];鹤壁日报;2018年
17 记者 张岚山;做足地上功 涵养地下水[N];河北日报;2017年
18 记者 陈永和、实习生 熊星星、万方;滥采地下水后果严重[N];湖北日报;2004年
19 童国庆;伊朗巴姆地区:地震与地下水变化[N];中国水利报;2011年
20 记者 杨朝东;我市将对企业周边地下水每季度进行跟踪监测[N];通辽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