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低聚糖诱导小麦抗病性的研究

李落叶  
【摘要】: 低聚糖素是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具有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发生、果实成熟以及植物的抗逆性等功能。由于低聚糖无毒、无污染,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对低聚糖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用于植物病害控制的研究更是热点。本研究以自行设计的方法从植物细胞壁中提取低聚糖,以其为诱导剂,研究其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和条锈病的诱病导抗性效果。通过测定诱导处理后小麦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对低聚糖诱导小麦抗条锈性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研究以豆芽和桔皮为原料,用果胶酶降解后,得到1—10号提取液,高压湿热灭菌后低温冰箱保存。 研究表明,所用提取物可以诱导小麦产生对白粉病、赤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但不同来源、不同的酶解时间和不同使用浓度的低聚糖在不同病害上的诱导抗病性效果差异很大。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86.61%(5号100ppm);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高也有77.63%(10号100ppm);并发现50ppm的5号提取物处理后能使感染条锈菌的小麦产生明显的过敏性坏死反应。 通过对诱导时间的测定,确定5号50ppm对小麦条锈病的最佳诱导时间为4-8天,并发现这种诱导抗病性具有上行传导性。通过对未接受诱导处理的上部叶片的调查,发现未用低聚糖处理的小麦上部叶片也出现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枯斑出现早、枯斑面积大、枯斑数量多,诱导间隔期在4-8天时,还表现出侵染点数目变少、发病轻(严重度降低)、病情指数降低。 不同浓度(25ppm、50ppm、100ppm)的5号提取物的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低聚糖对条锈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低聚糖不具有直接杀菌或抑菌作用,使小麦产生抗锈性的原因在于诱发寄主植物的抗病潜能,使植物本身产生对病原菌的抗性,这与普通杀菌剂显然不同。 小麦用50ppm的5号提取物浸种或苗期喷雾处理并在5天后接种,对几种酶(POD、PPO、PAL、SOD、CAT)活性变化的分析表明,经低聚糖预先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的POD、PP0、PAL活性,降低SOD、CAT的活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陕西低聚糖防麦病获突破[J];种子世界;2005年09期
2 李落叶,郭萍,井金学,李振岐;低聚糖诱导小麦抗条锈性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0期
3 张孔海,黄秀敏,吴斌;新型低聚糖的功能特性及应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4 李宏潮,冯峰,王虹,胡道芬,余露;利用植物低聚糖改善小麦抗病性[J];华北农学报;1993年02期
5 张保平;饲用抗生素的替代品——低聚糖[J];河南畜牧兽医;2000年04期
6 王冉,邵春荣,胡来根,李保全,申爱华,朱泽远;低聚糖对肉鸡肠道内主要微生物菌群数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2年03期
7 邓红;;低聚糖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09年01期
8 冯尚连,李星,朱建津,乐国伟;核苷酸和低聚糖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2000年17期
9 陆国庆,马俊凯,孙建勇;双手托起甜蜜的事业[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0年05期
10 邓红,毛建军,黄健;低聚糖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饲料工业;2005年19期
11 朱钦龙;低聚糖对肉牛育成肥育的效果[J];粮油食品科技;1997年01期
12 柳春燕,毕可正,陈靠山;复合氨基低聚糖对西洋参的增产防病效果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6期
13 黄小平;程启芬;;短链呋喃低聚糖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6年03期
14 王冉,邵春荣,胡来根,李宝泉,申爱华,朱泽远;低聚糖在肉鸡生产中替代抗生素试验[J];饲料博览;2002年01期
15 汪莉,苏宁,苏军,邰秀林;低聚糖对蛋鸡产蛋性能及蛋壳质量的影响[J];中国家禽;2002年03期
16 董美英;低聚糖的开发与应用[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4年03期
17 李宏潮,王虹,胡道芬,余露;植物低聚糖提取和生物活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2年01期
18 李晓卉;肠道有益菌对低聚糖的利用及应用效果[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年05期
19 许金新,陈安国;低聚糖对肉鸡肠道菌群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动物保健;2003年06期
20 申晓琳,袁玉超,曲多,张娟红;低聚糖全豆酸奶的研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军;杨丽杰;霍贵成;;低聚糖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A];猪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猪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吕志华;于广利;徐家敏;梁勇;;“916”低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席淑娟;周霞萍;颜涌捷;张素平;;纤维素废弃物制燃料乙醇过程废液的利用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滑静;何欣;杨佐君;张淑萍;;棉籽低聚糖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赵阳阳;欧仕益;林奇龄;林海伟;;低聚糖阿魏酸酯含量的快速测定研究[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于文功;;海藻多糖降解酶的研究与利用[A];中国药学会全国多糖类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天宇;;低聚糖的酶法合成[A];庆祝北京食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论文集[C];1994年
8 邓虹;韩明禄;孙平;;含低聚糖膳食纤维研制与食用观察[A];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老年营养暨第二届营养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9 夏耕田;高步先;曹德康;李吉平;郝黎明;;新型低聚糖一异麦芽低聚糖及其酶促合成[A];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姚评佳;魏远安;李永民;;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在婴儿食品中的应用[A];第三届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军;低聚糖的功能及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邱俊强;苹果酸低聚糖饮料抗运动性疲劳的代谢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牟海津;酶法制备κ-新卡拉四、六糖的化学及生物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刘卫欣;鲜地黄有效部位提取分离、含量测定方法及降糖活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5 杜金昆;小麦ISSR标记遗传差异及赤霉素代谢调控与杂种优势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刘玉明;瘤果黑种草子和红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7 袁善奎;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遗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8 赵环环;小麦慢锈性抗性及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许永汉;水稻长节间基因Eui的图位克隆及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罗培高;小麦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衰老抗性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落叶;低聚糖诱导小麦抗病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2 秦雪梅;低聚糖对婴儿肠道消化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原超;大枣低聚糖的提取分离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杜世振;甲壳素低聚糖的制备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周自云;低聚糖激发子诱导杨树细胞抗病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程景雄;微波固相合成低聚糖及其性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7 邢荣娥;甲壳单糖、寡糖、低聚糖制备方法的优化与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8 方文建;高品位壳聚糖介导基因载体制备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谢广发;绍兴黄酒功能性组分的检测与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10 薛枫;双酶法降解玉米麸皮制备阿魏酸和低聚糖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志辉;保龄宝低聚糖荣获“营养健康倡导产品”称号[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2 吴连福 (北京德宝群兴科贸有限公司);低聚糖可抑制鸡的沙门氏菌[N];中国畜牧报;2004年
3 ;功能性低聚糖前景展望[N];消费日报;2007年
4 王骜杰;烘焙展精彩纷呈 低聚糖备受推崇[N];中国质量报;2007年
5 徐铮奎;漫话“低聚糖”[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爱国 通讯员 王涛 李建;全国低聚糖生产基地昨在禹城挂牌[N];德州日报;2007年
7 杨海军;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低聚糖生产基地成立[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范 瑜;万士达:低聚糖引领健康新概念[N];证券日报;2003年
9 李涛;保龄宝加入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链[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10 记者 李军;低聚糖生物农药研发获突破[N];农资导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