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RS和GIS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研究

王迪海  
【摘要】: 基于RS和GIS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流域内各地块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为流域信息管理系统提供重要数据,对流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RS和GIS技术,构建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和空间数据库;依据典型样地土壤含水量实测数据,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该流域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该流域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彩红外航片目视解译制图,绘制了泥河沟流域林地、草地、农地分布图。以MAPGIS6.0为主要软件平台,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绘制了泥河沟流域坡度和坡向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流域空间数据库(包括图形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及图像数据库),为该流域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2.影像增强处理有利于准确地进行遥感影像的判读。应用MATLAB5.2软件,对泥河沟流域彩红外航片进行影像增强处理,比较分析了直方图均衡化、线性扩展、对数曲线扩展和指数曲线扩展等图像增强方法的影像增强效果。 3.通过立地因子分析,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流域内立地因子分布特点,为抽样调查中典型样地的选取和造林规划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泥河沟流域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该流域进行立地因子分析,得出该流域坡度、坡向和土地覆盖类型等立地因子分布特点。 4.依据典型样地土壤含水量实测数据,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泥河沟流域土壤含水量模拟模型。 5.应用小流域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图可以快速获取流域内各地块的土壤含水量信息。本文通过泥河沟流域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自动生成了林地、草地、农地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图,为该流域的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 6.由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图得出的泥河沟流域林地、草地、农地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特点与与前人标准地调查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与单纯的标准地调查方法相比,基于RS和GIS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方法则更加快速,对于小流域的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石先瑞;;土壤水资料在鲁北平原区产流计算中的应用[J];水文;1983年04期
2 刘曙光;中子探测仪在林地土壤水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1991年10期
3 韦宏鹄,杨顺安,刘昌辉;探地雷达在岩土工程应用中的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S1期
4 杨帆;邓伟;杨建锋;章光新;李秀军;;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对芦苇生长和种群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4期
5 王学东;华珞;王殿武;付克强;;芦苇型水陆交错带苇田退化及利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孙贵贞;赵景波;;咸阳长武人工植被春季土壤含水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纪锐琳;朱义年;佟小薇;张爱莉;朱本富;王敦球;;竹炭包膜尿素在土壤中的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韩华君;张磊;张琴;谢德体;;土壤中根瘤菌定殖研究进展[J];土壤;2008年02期
9 王维真;小林哲夫;;利用TDR对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溶液电导率的同步连续测量[J];冰川冻土;2008年03期
10 卢建利;陈云明;张亚莉;李卓;徐敬华;;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沙棘生长对土壤水分及养分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3期
11 胡实;谢小立;王凯荣;;覆被对桔园旱季土壤水分变化和利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12 刘颖;韩士杰;;长白山四种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13 阳伏林;周广胜;张峰;王风玉;鲍芳;平晓燕;;内蒙古温带荒漠草原生长季地表反射率特征及数值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14 张艳丽;张国珍;;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土壤湿度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15 吴月茹;王维真;王海兵;张智慧;刘树宝;;黄河上游盐渍化农田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3期
16 魏鹏;钟存;;2006-2008年贵南县春、秋季土壤水分变化分析[J];青海气象;2010年03期
17 颜淑云;周志宇;邹丽娜;秦彧;;干旱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1年01期
18 孙博;解建仓;汪妮;王天平;李春娇;;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4期
19 白守信,张遂申,梁仰止;春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81年02期
20 卢卫中;白克明;;计算蒸发值的新方法[J];水文;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伶俐;闫娜娜;吴炳方;;旱情遥感监测方法与系统开发[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静;宝音陶格涛;;羊草草原不同退化阶段群落蒸散量比较[A];第二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赵雨森;孟琳;辛颖;;植物沙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4 刘苑秋;杜志勇;郭圣茂;王红胜;;退化红壤重建森林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云贵;寇建村;赵昆;;土壤含水量对草坪草出苗和早期生长的影响[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6 顾静;;西安地区麦地不同降水年份土壤含水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韩雄;王珍;赵萌莉;珊丹;王忠武;韩国栋;;增温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水分及其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褚世海;李儒海;倪汉文;万鹏;张学江;;土壤含水量对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生长发育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9 沈铁元;崔春光;宋星原;张利平;殷志远;彭涛;;降雨入渗过程的一维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山洪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松涛;王汉民;曹雯梅;马丽;房卫平;;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二永;数字高程模型的随机误差模型[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王金艳;沙尘模式优化与东亚沙尘天气量化分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杨贵羽;土壤水变动下冬小麦根、冠生长动态模型的建立及根、冠动态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陈祯;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辉;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亢孟军;数字高程模型不规则四边形网建模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金鑫;黄河中游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牛俊杰;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立成;北京城市绿地复合系统植物耗水规律及灌溉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朱选伟;浑善达克沙地几种优势植物的生态适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迪海;基于RS和GIS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毛星;应用低频微波波段GPR测量土壤含水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姜艳娟;大青山前山山区几种针阔叶树种光合特征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4 黎彦余;模拟岩溶生境下青冈栎表层土壤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岩溶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化冰;基于GIS技术的滑坡监测分析及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张瑾玉;三维地质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广宇;数字化测图中DEM生成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任志峰;DEM内插评价模型与应用系统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敏;一种基于OpenGL三维GIS算法及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叶蔚;DEM地形可视性统一分析模型构建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瓜巧施肥[N];湖北科技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吴晓燕 李夏;“这下就可以安心春播了”[N];农民日报;2009年
3 ;白扁豆生产操作规范(中)[N];东方城乡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新颜;守护那片生命的绿色[N];新乡日报;2009年
5 马君岭;棚内湿度过大怎么办[N];辽源日报;2005年
6 记者 赵京红;全市抗旱冬浇全面展开[N];临汾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庄俊康 通讯员 何凯华;“十年九旱”下的新突围[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凯;挖掘灌溉潜力 打赢抗旱战役[N];运城日报;2009年
9 宝鸡市农科所 武世信 任雅琴 张慧成 罗全伟;小麦冬灌刻不容缓[N];陕西科技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拉田;灌溉小麦要科学[N];宝鸡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