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
【摘要】:土壤质量的恢复、保育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
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及土壤学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前沿,以黄土丘陵区侵蚀
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相结合、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
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从系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基本理化及生物质量特征及
其相关性入手,拟定了黄土丘陵区侵蚀环境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生态恢复
重建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并建立了土壤质量演变的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
区侵蚀土壤质量调控方案,为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及侵蚀土壤质量的恢复保育提供
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建立了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模型,拟订了黄土
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分级评价标准。应用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结合敏感性分析,从10
种土地利用类型、208个样点的29项土壤理化及生物指标中筛选出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
质量指标为有机质、K10、抗冲性、CEC、蔗糖酶、MWD、速效磷、MICMWD。其中,
有机质、K10、抗冲性是表征该区侵蚀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采用模糊数学中的加权综
合法建立了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黄土丘陵区10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质量综
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以天然乔木林地土壤质
量最佳,属1级;其次是天然灌木林地和大棚菜地,土壤质量属2级;天然草地土壤质量
属于3级,人工乔灌林地土壤质量接近3级,人工草地、撂荒地、农地和果园土壤质量属
于4级。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阐明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物理、生物指标及土壤质量指数随土地
利用年限的演变规律,并建立了土壤质量演变的回归模型。撂荒地和人工乔木林地土壤
全氮、有机质、活性有机碳、有效氮、速效钾及 C/N、微团聚状况、结构系数、MICMWD、
团聚体、MWD、微生物碳和氮、磷酸酶、蔗糖酶及脲酶等指标与利用年限之间有显著
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果园和人工灌木林地土壤全氮、有机质与利用年限之间有显著的
正相关性;撂荒地土壤渗透系数等物理性质与土地利用年限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用线性函数或幂函数对上述相关性进行拟合,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及生物质量指
标随土地利用年限演变的回归模型。撂荒地及人工乔灌林地土壤质量指数与利用年限之
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以用幂函数表达,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指数随
土地利用年限演变的回归模型。据此估算,撂荒地、果园、人工灌木和人工乔木林地土
壤质量分别需要 66 年、42 年、25 年和 21 年可达到中等质量水平,而大棚菜地仅需 10
年就可达到高等质量水平。
3、在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此为主导
的纸坊沟小流域65年来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可以分为3个阶段。
WP=9
ii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
用通用线性回归模型(GLM)计算了土地利用及海拔、坡度、坡向、地形等环境因
子在土壤理、化、生物属性及土壤质量指数变异(方差)中所占的百分比。结果表明,
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质的变异大部分是由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是
土壤质量变异产生的主要来源,可解释97%的土壤质量指数的变异性。
随着流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进程,31 项土壤理化及生物指标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
先降后升型、先升后降型及平稳型三种。流域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先降后升型变化。根
据纸坊沟小流域土壤质量指数的演变动态,可以将纸坊沟流域 1938 年以来的 65 年间土
壤质量演变过程划分为 3 个阶段。1938-1960 年为土壤质量退化期,1960-1990 年为
土壤质量稳定期,1990-2002 年为土壤质量恢复期。
4、揭示了土壤有效磷和抗冲性是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的限制性因子以及黄土
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恢复的长时序性和滞后性。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林草植
被覆盖度,建设基本农田,辅以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壤培肥措施的土壤质量调
控方案。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质量的恢复具有长时序性和滞后性,在安塞纸坊沟小流域,
这种滞后期约为 10 年。不同土壤质量调控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不同。坡耕地培肥、
农耕地撂荒及农耕地转为人工草地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较缓慢,而天然草地及人工乔
灌林地则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质量。
5、黄土丘陵区以实现中等土壤质量为目标的人工乔灌和天然草地植被恢复的标准
为覆盖度达 65%以上。不论是林草地还是撂荒地,植被盖度与土壤质量间有一定的相关
性。其中乔灌林及天然草地、撂荒地植被盖度与土壤质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根据
林草地植被盖度与土壤质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人工乔灌和天然草地植被盖度达 65%
时土壤质量可达到中等质量水平。
|
|
|
|
1 |
王晓丹;倪师军;张成江;;成都市土壤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年01期 |
2 |
程建龙,陆兆华;海州露天煤矿区土壤质量性状演变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3期 |
3 |
吴祥云;邹德军;王杨;;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
4 |
谷朝君;姜海波;宋珺;郭怀勇;;铁路货场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10年01期 |
5 |
程金花;张洪江;王伟;杜士才;吴煜禾;王冉;吕文星;;重庆紫色土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2期 |
6 |
陆琴;梅祖明;;上海某厂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估[J];上海地质;2005年04期 |
7 |
陈松林;;基于土系的土壤质量评价和调控研究[J];福建地理;2005年04期 |
8 |
焦萍;赵碧琳;;土壤中铅含量快速测定方法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9 |
庞绪贵,姜相洪,李建华,张英明,胡艳蕾;济南—济阳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物探与化探;2004年03期 |
10 |
吴君兰,张国平,朱恩,吴敬忠,张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检测技术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5年04期 |
11 |
吴小培;;土壤样品中亚硝酸盐氮含量测定方法探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7年03期 |
12 |
林玉锁,张孝飞,窦文倩,杨建海,石利利;徐州地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01期 |
13 |
常凤来;田昆;莫剑锋;陆梅;李宁云;;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05年04期 |
14 |
牟守国;董霁红;王辉;赵华;卞正富;;采煤塌陷地充填复垦土壤呼吸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5 |
周黎明;聂志勇;周建梅;聂亚峰;鲁胜利;;微波消解日本遗弃化学武器污染土壤中总砷的测定方法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7年S1期 |
16 |
聂小军;张建辉;刘刚才;南岭;苏正安;;金沙江干热河谷侵蚀陡坡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
17 |
蒙爱东;闫志刚;董青松;吴庆华;凌征柱;;广金钱草绿色药材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
18 |
王晓玲;李正红;刘春莉;都梅;邹红;;资中县土壤质量[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
19 |
曹慧,孙辉,杨浩,孙波,赵其国;土壤酶活性及其对土壤质量的指示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
20 |
王世纪;简中华;罗杰;;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J];地球与环境;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