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

张建丰  
【摘要】:土壤的成层性和大孔隙性是黄土地区土壤的特性之一,其入渗规律有着自身的重要特点。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对西北黄土地区特点开展的层状结构土壤及有裂缝土壤入渗规律研究,旨在揭示和掌握层状结构土壤和有裂缝土壤的入渗规律,从而为充实非饱和土壤水分的理论及指导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因此本项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论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非饱和土壤水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系统地实验研究、数学模拟及机理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成果: 1、为适应实验要求,研制了串联式马氏瓶装置,其水位控制精度可达±0.5mm,为室内外大供水量的入渗实验提供高精度的供水装置成为可能,是一项创新性的成果。 2、研究了不同层状结构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并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1)下层土的存在会对入渗过程产生阻水与减渗作用,在入渗锋到达下层土以后,整个入渗过程将由非线性变化过程转为线性变化过程。文中提出了减渗比的概念作为评价层状土减渗特性的指标,经分析是合理的。“上重下轻”结构土壤的阻水与减渗作用主要是由于上、下层土所具有的水势水平不同而引起的,而“上轻下重”结构土壤的阻水与减渗作用主要是由于下层土壤的导水率小于上层的所造成,并在界面以上有可能产生临时地下水位。 (2)上层土的厚度、初始含水量等对入渗量和湿润锋有明显的影响,下层土质地在一定范围内对入渗过程的影响不明显。 3、利用常用的入渗模型和线性模型,将层状结构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进行分段表示,并分析得到了计算有关参数的方法。 4、提出了模拟层状土水分入渗规律的连续函数模型,并经实验数据检验,效果良好。在连续函数模型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质地相同、容重不同的上轻下重结构土壤的入渗模型,探讨了该模型的物理意义,经实验资料验证,结果良好。 5、在一定的“上重下轻”层状结构条件下,湿润锋在下层土中会产生指流现象。产生指流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下层土的上表面具有较低的供水速率;二是下层砂质土壤孔隙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提出了以稳渗率fp与下层土饱和导水率Ks的比值Df作为判断指流产生的量化指标,并初步分析得到 Df的临界值为0.02。 6、用指流长度和宽度的比值CP作为表征指流体形发展的指标之一,研究分析表明:CP随入渗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下层土壤的中值粒径对CP有一定影响,而对指宽Bp没有影响。 7、用指锋速度与指根速度的比值Cv作为表征指流速度特征的指标。在上层土厚度一定时Cv随下层土中值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当下层土粒径组成一定时,Cv值随稳渗率fp的增大而 WP=9 增加。 8 、通过室内有裂缝土壤的入渗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裂缝的存在增大了土壤积水入渗的能力,其所增加的入渗水量,主要表现在入渗初期,并直接与裂缝深度Z的大小有关。在土壤质地一定情况下,影响裂缝入渗量的因素主要与裂缝深度、间距及长度有关。文中提出了裂缝入渗增量和裂缝入渗增量比的概念,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各种情况下的裂缝入渗模型,经实验资料验证,效果良好。 主要问题和不足: 本文对于层状结构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实验研究,由于受时间限制,不可能对各类黄土质地的土壤及层状结构进行全面的实验研究,因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在此基础上仍需进一步研究对其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对层状结构土壤的指流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的阶段,文中只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现象进行了分析,尚未能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物理意义的合理模型。今后仍需对此开展深入研究。 关于有裂缝土壤的入渗问题,尽管室内的实验研究具有很大局限性,还不能完全反映客观实际,但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从理论上也很难建立一个理想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因此对于该问题的实验研究今后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坚巨的工作,其中裂缝入渗的量化问题,以及如何使裂缝存在与发展的模拟更加符合实际等,应该是首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秦耀东,R.Anlauf,J.Richter;Philip入渗公式标定计算的改进[J];水利学报;1989年09期
2 张新民,王根绪,胡想全,李元红,秦力;优化技术在土壤入渗参数计算中的应用[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6期
3 袁瑞强;刘贯群;宋献方;;现代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J];资源科学;2009年09期
4 于健;雷廷武;Isaac Shainberg;张俊生;张季平;;PAM特性对砂壤土入渗及土壤侵蚀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年01期
5 沈永明;林三益;;干旱、半干旱地区暴雨洪水流域水文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89年01期
6 陈风琴,石辉;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大孔隙与入渗性能关系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刘东;任树梅;杨培岭;;聚丙烯酰胺(PAM)对土壤水分蓄渗能力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6年04期
8 张志坚;;探讨雨水入渗造成对土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年09期
9 长江;;滹沱河地下水库开始入渗实验[J];人民长江;2009年16期
10 武春彦;赵雨森;辛颖;孔祥飞;李志飞;;落叶松人工林结构对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年05期
11 吕刚;张由松;祝业平;;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1期
12 吕殿青,王全九,王文焰;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的研究现状[J];水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13 汪志荣,王文焰,王全九,费良军,张建丰;浑水波涌灌溉入渗机制及其 Green-Ampt 模型[J];水利学报;1998年10期
14 李毅,王全九,王文焰,邵明安;覆膜开孔土壤蒸发实验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15 张培文,刘德富,郑宏,黄达海,宋玉普;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和入渗耦合的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4年01期
16 李金轩,李寻;有均匀入渗时的潜水稳定井流公式[J];勘察科学技术;1998年02期
17 陈洪松,邵明安;黄土区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机理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18 袁镒吾;水平非饱和土壤水二维运动的近似解析解[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1990年Z1期
19 王全九,汪志荣,张建丰,高岩;层状土入渗机制与数学模型[J];水利学报;1998年S1期
20 程冬兵;张平仓;李亚龙;蔡崇法;;紫色土典型三角形层状剖面入渗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向红;孙西欢;马娟娟;李嵘;于洲海;;蓄水单坑入渗土壤湿润体影响因素分析与模拟[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2 徐千军;陆杨;;关于入渗和蒸发问题边界条件的讨论[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习金根;;土壤水分在滴灌条件下的移动规律研究[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习金根;;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移动规律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洁;李就好;陈阳;吴卫熊;李雅楠;;地下滴灌条件下砖红壤水分入渗特性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沈铁元;崔春光;宋星原;张利平;殷志远;彭涛;;降雨入渗过程的一维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山洪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郭维东;杨丽萍;李文果;李春生;徐伟;;节点渗灌条件下土壤湿润状况的试验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张广英;王胜宝;郝记栓;金明;胡堃;;石质山区人工油松林对坡面产流入渗的影响实验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吴梦喜;;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数值模拟的一种有限元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海松;倪万魁;颜斌;杨泓全;;湿陷性黄土路基降雨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丰;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振华;微源入渗特性规律与膜下滴灌作物需水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唐泽军;PAM增加入渗减少土壤侵蚀及稀土元素示踪土壤侵蚀过程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4 陈洪松;黄土区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张友谊;不同降雨条件下峡口滑坡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张培文;降雨条件下饱和—非饱和土径流渗流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单鱼洋;干旱区膜下滴灌水盐运移规律模拟及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8 董玉云;膜孔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潘英华;物理化学调控对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宪杰;集雨灌溉中集水面和水分入渗的试验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2 张传雷;城市径流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特性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3 杨艳;土壤溶质运移特征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4 单慧勇;坐水播种土壤水分入渗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5 温美丽;渗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初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6 栗岩峰;蓄水多坑非均质土壤水分运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7 喻啸;绿地雨洪利用水量水质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柴付军;棉花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及水肥耦合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莉;红壤坡地土壤水分入渗与再分布规律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10 郭向红;蓄水多坑三维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优派亚太区总裁 林中庸;优派:从点到面 深入渗透[N];电脑商报;2004年
2 刘悦;土壤的特性[N];中国花卉报;2004年
3 记者郑千里;土壤也是水库三库应该协防[N];科技日报;2002年
4 吕莉;小村地陷60余处屡查无果 地质队查明原因解村民恐慌[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潘婷;美容又出新花样[N];中国商报;2001年
6 本刊记者 谢群;“绿水”管理直接影响全球水资源安全[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张云;黄土浸水特性研究获多项成果[N];科技日报;2005年
8 华明;雨水是天赐之宝[N];中国矿业报;2004年
9 ;雨水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N];中国水利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刘伟;为了干渴的城市[N];中国建设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