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壳聚糖及磁性壳聚糖复合微球的果胶酶固定化技术
【摘要】:酶处理已成为生产果汁不可缺少的基本单元操作,果胶酶的加入可以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及果汁的稳定性,防止后混浊的发生。游离酶易失活,难回收等缺点以及食品级酶的昂贵价格使果汁的生产成本增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两种固定化载体进行优化,同时改进了果胶酶测定方法,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⑴采用改进后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果胶酶活力,简单、准确、重现性高,适合高活力果胶酶和固定化果胶酶活力的测定。
⑵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壳聚糖固定化果胶酶的最佳条件为:戊二醛浓度5%,酶的添加量为1ml,固定化时间1.5h。酶的添加量和戊二醛浓度对酶活力回收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固定化时间对酶活力回收率的影响不大。
⑶以磁性壳聚糖为载体固定化果胶酶时,磁核制作的最佳条件为:Fe~(3+): Fe~(2+)为1:1、搅拌速度500r/min、反应温度40℃,此时磁核的颗粒最小,磁性最强。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优化出磁性复合微球固定化果胶酶的回归方程为: Y|^ =56.25429+9.94534X_2+7.35225X_3-17.58314X_1~2+3.82452X_2~2-5.33750X_1X_2 ,其中Y为酶活力回收率,X_1为磁壳壳聚糖的添加量,X_2为磁核Fe_3O_4的添加量,X_3为戊二醛的添加量,由公式可知, X_1与X_2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⑷将游离果胶酶和磁性复合微球固定化果胶酶酶学性质进行比较的结果为: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游离酶的最适温度为50℃,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55℃~60℃;游离酶的最适pH为3.5,固定化酶的最适pH略向碱性方向移动为4.0,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性及储藏性均高于游离酶。
⑸对游离果胶酶和磁性复合微球固定化果胶酶的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固定化果胶酶的K_m为2.49小于游离酶的Km5.01,固定化酶的亲和力比游离酶强,所需要的反应底物浓度比游离酶反应底物浓度低。
|
|
|
|
1 |
林建城;朱丽华;苏渊红;黄志明;曾志红;梁杰;;壳聚糖固定化果胶酶在枇杷果汁澄清中的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07期 |
2 |
邢晓慧,吕晓玲,宫慧梅,黄良昌;甲壳素、壳聚糖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进展[J];山东食品科技;2002年01期 |
3 |
林建城;朱丽华;王志鹏;黄志明;陈国强;;明胶固定化果胶酶的制备及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6年12期 |
4 |
毛跟年;李丽维;齐凤;李鑫;;壳聚糖固定化乙醇脱氢酶的制备及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科技;2010年05期 |
5 |
邢晓慧,吕晓玲,宫慧梅,黄良昌;甲壳素、壳聚糖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年02期 |
6 |
姜启兴;何莎;张可;于沛沛;夏文水;;影响壳聚糖固定化谷氨酸脱羧酶的因素[J];食品与机械;2010年05期 |
7 |
李鸿玉;厉重先;李祖明;;海藻酸钠固定化果胶酶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0年04期 |
8 |
陈莉敏;李柱来;王津;;固定化α-淀粉酶的研究[J];海峡药学;2006年05期 |
9 |
王悦;肖旭萍;李秉超;;桔皮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方法的比较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4期 |
10 |
周丹丹;吴晓英;甄双柒;;固定化果胶酶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11期 |
11 |
李鸿玉;厉重先;李岩;;磁性海藻酸钠固定化果胶酶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0年05期 |
12 |
汤鸣强;陈颉颖;;海藻酸钠固定化米曲霉产果胶酶及其性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09期 |
13 |
陈立阁,王陆玲;果胶酶和壳聚糖对菠萝汁澄清作用的比较研究[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4年01期 |
14 |
伍军,陈壁洲,韩秀峰,田晓媛;山楂果汁澄清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4年09期 |
15 |
刘红梅;;壳聚糖和果胶酶澄清桑椹果汁作用的比较[J];食品工业;2006年02期 |
16 |
陈星河;曾超;米运宏;邓梁华;;壳聚糖在固定化酶载体上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7年08期 |
17 |
潘裕添;林进妹;黄家福;陈有恒;;蔬菜浓缩汁防褐变及后浑浊工艺的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8 |
郭伟利;侯红萍;;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糖化酶的研究[J];酿酒科技;2010年03期 |
19 |
刘红梅;;壳聚糖和果胶酶澄清桑椹果汁效果的比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20 |
寇兆民;郭正忠;林捷;葛芳;江敏强;;果胶酶和壳聚糖对无核黄皮发酵酒澄清效果的比较研究[J];酿酒科技;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