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俞文政  
【摘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地关系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人类的一种必然的理性的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协调该区土地资源与人类发展的矛盾,防止土地资源近一步退化并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给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理论的角度,依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基本态势、存在问题、演变历史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和演变趋势;构建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并作简要评述,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思路和相关战略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  第一章 导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相关理论、评价体系和方法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系统、全面的评述,并就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 土地资源基本态势。分别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基本状况、区域耕地生产潜力、草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等方面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本态势加以分析。最后,通过人地平衡理论和能量供需平衡理论对区域人地关系进行探讨,并对未来人地关系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第三章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演变历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人类文明史上土地利用演变过程;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区域耕地的变化情况,并就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以分析。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和趋势模型。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理论机制出发,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相关统计软件分析了青海湖地区和各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驱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口增长模型和主要种群增长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未来30 年的人口和主要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最后建立了青海湖地区人文因子胁迫下耕地变化的趋势模型,对未来30 年内耕地变化情况进行预测。  第五章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相关理论(特点、原则、注意问题等)、评价的过程模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并重点阐述了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态价值变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新军;;土地利用的研究概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2 梁新军;;规划土地利用的发展探究[J];才智;2011年17期
3 李世友;王振伟;;基于土地和水资源的海南省人口承载力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7期
4 张文军;;土地资源专项审计调查的五大法宝[J];中国审计;2010年19期
5 王立辉;黄进良;杜耘;胡砚霞;;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土地生产潜力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6 ;无自有土地资源,废弃物监管严格,人才资源匮乏,生产成本攀升 上海呼唤大型现代化石材市场出现[J];石材;2011年08期
7 尹业初;;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与流转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8 彭枫;;基于土地报酬规律的土地整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5期
9 赵得军;薛红琳;曹春艳;王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系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10 李家婵;;“保发展保红线” 实现科学发展[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11 崔新蕾;张安录;;不同区域农地城市流转中选择价值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12 刘洪彬;于桂娥;;农民阶层分化及各阶层市民化困境研究——基于土地资源视角[J];农村经济;2011年06期
13 季风岚;;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土地资源 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写在第21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J];国土资源;2011年06期
14 罗士洋;;盘活土地资源 助推经济发展[J];苏盐科技;2011年02期
15 张永彬;王琳;程艳萍;王政;;唐山市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6 刘丽;;近5年来土地资源宏观经济状况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11年05期
17 陶倩;;中国仓储业亟待升级[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年07期
18 周少红;;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节约集约措施[J];北方经贸;2011年08期
19 李家婵;;地方土地供求矛盾破解对策初探[J];科技传播;2011年15期
20 吴璇;罗晓燕;;土地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维护系统的建立[J];北京测绘;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永和;朱育林;;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浅析及其对策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康静萍;;我国土地资源滥用的经济学分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思奇;刘建武;柳思昶;;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伯恩;;对完善我国土地资源标准化的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李世蕴;;论土地资源面临的危机及我们的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6 林培;谢经荣;;土地资源工作如何为当前土地资产管理服务[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7 杨兴权;王秀兰;;黄陂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分析[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8 黄训芳;傅新;康良润;;构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以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为例[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9 陈君;;江苏沿海滩涂的围垦开发与管理[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滩涂利用与生态保护)[C];2006年
10 丁天德;;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文政;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盛广恒;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4 刘燕;贵州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5 姚维志;青海湖夏季饵料生物资源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7 屈明;老库区反贫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施梁;城市居住用地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00年
9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杨杨;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2 黄金富;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尤庆华;新时期县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刘举;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陈婧;可耗竭性资源的经济增长理论[D];厦门大学;2007年
6 郭义强;煤矿区土地复垦规划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7 成二平;战时日军对山西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农村生态变迁[D];山西大学;2005年
8 李安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邓楚雄;武冈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会;渭北黄土台塬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潜力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土局:让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N];凉山日报(汉);2008年
2 吴美琳林亦霞 姚金粦;转活土地资源[N];湄洲日报;2008年
3 奚元旦 刘晓;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强规划[N];江阴日报;2009年
4 ;科学有效优化土地资源,争当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排头兵[N];南方日报;2009年
5 记者 袁超群;遏制采沙毁田行为 切实保护土地资源[N];西安日报;2009年
6 何光明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长治高新区土地分局;科学高效用好土地资源[N];长治日报;2009年
7 本报评论员;用好土地资源 保障科学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9年
8 记者 王宝同;鼓励农民创业盘活土地资源[N];蚌埠日报;2009年
9 武冈市委书记 周晓红;坚持集约节约利用 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N];湖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顾晓昕 通讯员 王丛中;我市加强土地资源复垦开发[N];连云港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