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现状和环境治理成效的研究和分析,在总结近几十年国内外环境治理基本理论、治理范式和治理思想的基础上,揭示了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和探讨了目前我国环境治理和环境治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区域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分类标准,并对陕西省环境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本选题的研究,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理论和方法,而且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践、区域环境治理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和进展:
1.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安全令人担忧。七大水系除辽河外符合地面水标准的水量并未增加,且越来越少;经过“九五”治理,内陆湖泊并无明显改善,且有恶化趋势;赤潮发生频率由九十年代初期1989~1993 年均20 次上升为九十年代末期1998~2003 的年均56次。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三级、劣三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不适于人类生存的空气比例在逐年增加。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0.8%,另有约50%的垃圾由城市转向了郊区或农村。
2.数据分析表明,强大的资金保障,国家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及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协助,使治理区小流域经济生态系统均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但通过评价发现,区域环境生态综合治理效益较差,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各类生态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农村环境承受着来自内部污染和破坏与城市污染转移的双重压力,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现象持续加重,农产品安全难以保障。
3.区域如省、市实际上是一个既包括城市又包括农村的复合生态系统,但并不等同于城市和农村的简单加合,而更多地应注意二者的协调、和谐和联系。区域环境问题千差万别,但就一个区域而言其实质源于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环境等多元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均衡。因此,无论是进行环境治理还是进行环境治理评价时,均不应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而应更多的注意二者界面上的物流、能流、垃圾流等,并用评价指标控制指导界面上的活动。
4.无论是环境污染治理还是生态重建,其评价理论和方法应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本文分析评价了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包含的“限制”的概念和“公平”的原则,具体表现在衡量污染预防、穷人发展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具体评价指标较少。提出了改进思路和增加此类指标的依据,认为,环境治理评价体系中应加强反映系统性、人文性及实效性方面的指标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