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作图

代君丽  
【摘要】:本研究在以前抗条锈性鉴定的基础上,选择了40 多个抗性较好的小麦生产品种和农家品种用我国目前的5 个条锈菌优势小种CY27、CY29、CY30、CY31、CY32 进行了进一步鉴定,试图筛选出一批更好的抗源用于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农家品种和尚麦、陕旱8675、鲁麦19 和豫麦13 对所用的5 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均表现免疫~近免疫反应,进而对这几个品种中所含有的抗条锈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工作。 本研究用豫麦18 和和尚麦配制杂交组合,豫麦18 除对CY27 表现抗病反应外,对供试的其余小种均表现高感反应,自交F2 代和F9 代用条中32 号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2 代的抗感分离较好的符合1:3 的理论比值,F9 代的抗感分离较好的符合1:1 的理论比值,说明和尚麦对条中32 号的抗性由1 对隐性基因决定。本研究还利用和尚麦和豫麦18 组合的自交F9 代对和尚麦中所含有的抗条锈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共筛选了200 多对SSR 引物发现有5 对引物在和尚麦、豫麦18、抗池和感池中有多态,群体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这5 对引物确是与抗病性相关的标记,最近的标记距离抗病基因14.7cM,基因和标记在染色体上的顺序为着丝点---Xwmc216 ---YrHe---Xgdm126 ---Xgwm153---Barc188---Barc81,根据http://shigen.lab. nig. ac. jp/wheat/ komugi/ maps/ markerMap 作图的结果,这些标记都定位于1B 染色体长臂上,由于抗病基因介于标记Xwmc216 和Xgdm126 之间,因此可推知此抗病基因位于1B 染色体长臂上靠近着丝粒附近区域。已知的定位于1B染色体长臂上的抗条锈基因有Yr21 和Yr29,Yr21 为苗期显性抗条锈基因;Yr29 为成株期抗条锈;而和尚麦中所含有的抗条锈基因为隐性基因,此外和尚麦为我国的农家品种,而Yr21 来源于国外小麦品种Lemhi。因此根据基因的来源和基因的显隐性分析及其作图位置认为和尚麦中所含有的抗病基因为新基因,暂定名为YrHe。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小麦品种陕旱8675 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290 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找到两对引物Xwmc170 和CFA2043 在抗亲、感亲、抗池和感池之间有多态。群体验证的结果表明Xwmc170 和CFA2043 与陕旱8675 中抗病基因相连锁,距离分别为9.8cM 和15.0cM,基因和标记之间的顺序为着丝点-CFA2043-WMC170-YrSh。根据作图的结果,将陕旱8675 中所含有的抗病基因定位于2A 染色体长臂上,根据该基因的作图位置与抗谱分析,认为该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Sh。 利用SSR技术和AFLP 技术对小麦品种鲁麦19 中的抗条锈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通过对290 对SSR 引物的筛选,找到1 个标记Xwmc170 与鲁麦19 中的抗条锈基因连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光玺;;从生殖生长谈豫麦13小麦丰产早熟特性[J];河南农业科学;1992年01期
2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几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致病特性[J];植物保护;1981年02期
3 朴春根;小麦条锈菌小种世系和抗白粉病基因Pm2的RAPD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2期
4 相世诚;陈玉兰;;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J];云南农业科技;1979年05期
5 李艳芳,赵廷元,郑培绩,郝秀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9期
6 杨世诚;冉云;李存芝;;云南小麦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对国外品种的致病性鉴定[J];云南农业科技;1989年01期
7 王凤乐,吴立人,孟庆玉,赖世龙,谢水仙;小麦条锈菌毒性新菌系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2年06期
8 王凤乐,吴立人,万安民,宋位中,袁文焕,杨家秀;陕甘川重要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分析[J];作物学报;1994年05期
9 严引娣;卢丽丽;周新力;王美南;井金学;;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水源11的抗条锈基因分析及其SSR标记[J];植物保护学报;2009年03期
10 陸师义,楊作民,吳維中,范桂芳,李万年,黎膏翔;小麦及禾草条銹病菌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58年02期
11 汪可宁;洪锡午;司权民;王剑雄;沈谨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63年01期
12 吴立人,杨华安,陶碧华,孟庆玉,谢水仙,宋位中,袁文焕,杨家秀,李艳芳;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1年05期
13 王保通;李高宝;李强;王芳;史亚千;刘倩如;康振生;;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寄生适合度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9年01期
14 杨华安,吴立人,R.W.Stubbs;绵阳系统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0年06期
15 陆师义,范桂芳,謝淑敏,吳維中,孔显良,楊作民,汪可宁,李瑞碧;小麦条绣病研究——Ⅰ.小麦条锈菌的专化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56年02期
16 任光第;;陇南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问题及其防治实践[J];甘肃农业科技;1982年10期
17 李艳芳;原宗英;任海宝;;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小种的监测及致病性[J];山西农业科学;1992年02期
18 康振生,李振歧,商鸿生,陆和平,刘学东;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19 ;病虫草害及其防治[J];麦类文摘;1994年05期
20 庄华;岳海梅;郑文明;王晓杰;康振生;;小麦条锈菌大片段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研究[J];菌物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峰奇;韩德俊;魏国荣;曾庆东;康振生;;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秀;崔磊;李洪连;王晓鸣;林小虎;唐文华;李洪杰;;小麦品种Madsen对菲利普孢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分析[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其生理特性分析[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苏长庆;赵社敬;王建强;;抗禾谷缢管蚜的小麦品系68K的抗蚜性鉴定简报[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5 李娜;王贺军;王睿文;;小麦跨区作业对节节麦扩散传播和区域分布影响的调查[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6 李素娟;刘爱芝;韩松;马新丽;丁征宇;刘双季;;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吸浆虫抗性田间鉴定[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7 张春红;杨仕贤;张财智;;气候变化对新安冬小麦种植的影响及对策[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孙永江;;推广优良小麦品种、发挥绿色品牌优势[A];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研究——首届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立新;常利芳;黄岚;李宏博;葛玲玲;赵昌平;;小麦品种DNA指纹的建立和应用[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周书生;梁红林;;小麦不同品种(系)蚜虫的发生消长规律研究[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君丽;我国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新基因的发掘和分子作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符书兰;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黑麦(Secale cereale L.)异源多倍体及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高翔;小麦(T.aestivum)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申玉香;盐分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孟亚雄;8个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致病类群)遗传差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6 孙炳剑;小麦黄花叶病毒遗传变异及小麦品种的抗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王保通;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种群预测及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纹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曹世勤;甘肃省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分析及应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9 曹丽华;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孟维伟;土壤水分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琳;中国小麦条锈菌陇南核心越夏区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蔡瑞国;氮素水平对专用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3 孙洪;小麦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相关性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祁永斌;不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再生体系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立群;小麦蛋白快速测定方法及在育种早代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石涛;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和SSR分子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郑作良;小麦条锈菌产生冬孢子的诱导因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张岐军;软质小麦品种饼干品质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9 华为;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分析及与面片色泽关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10 赵京岚;中国干面条品质与小麦品质的关系和面条品质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解小如;山东近四成小麦品种拟退出市场[N];农资导报;2007年
2 晓霞;受欢迎的小麦品种[N];农民日报;2000年
3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 赵虹 王西成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李铁庄;河南省小麦品种的表现(下)[N];河南科技报;2001年
4 夏文;哪些小麦品种受欢迎[N];农民日报;2002年
5 ;高水肥地小麦品种介绍[N];山西科技报;2000年
6 方圆;小麦喷施麦巨金控旺防倒[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7 广平县农业局 王英霞 路丽燕;小麦备播三要点[N];河北科技报;2006年
8 省种子管理站站长 汤其林;今年小麦种啥品种好[N];河南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范建;中国小麦品种有了品质评价体系[N];科技日报;2006年
10 李成砚;“小偃81号”小麦在陕试种成功[N];农民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