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
【摘要】:干旱是陕西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天然降水又不充足,而且地区间以及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常常是十年九旱。旱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7%,水浇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9.4%,保灌面积所占比重不大。受水资源的制约,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低而不稳,对全省农业产量影响很大,往往是旱区减产全省减产,旱区增产,全省丰收。旱原粮食实现由中产到高产的转变,水是主要矛盾。旱地抓旱作,水地搞节灌,已成为陕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研究纵观国内外旱作节水的发展趋势,分析陕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总结多年来旱作农业技术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区域特点,将传统旱作技术和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优化、组装、配套,以小麦玉米为参试作物,进行优化筛选,探索具有陕西特点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并对陕西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地膜覆盖、麦草盖田和垄沟种植分别可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0.9—3.2%,0.7—1.1%,0.2—1.1%。
2.多项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可显著提高水分生产率。技术密集程度越高,水分利用率越高。以抗旱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基因诱导剂+种子包衣的综合抗旱栽培模式效果最好。
3.多途径的培肥地力,配方施肥,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作物对深层水的利用效率。在旱作区可将1mm降水所能生产的粮食由0.3-0.5公斤提高到1公斤。亩施N6—9公斤,P_2O_5 5—7公斤,K_2O 3公斤,可使旱塬亩产达到200—300公斤。该配比和水平,可达到省肥增产的效果。
4.采用隔沟交替灌溉可控制田间超量灌溉的渗漏损失,节水30—50%而不引起产量下降。
5.黄腐酸土壤改良剂在小麦、玉米上具有抗旱节水,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
|
|
|
|
1 |
董国学,李洪福,徐少海;谈水土保持在生态和旱作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J];水利天地;1999年02期 |
2 |
张苏林,王谊;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9年01期 |
3 |
陈维杰,刘金星,李重新,许金师;汝阳县旱作农业开发刍议[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9年03期 |
4 |
张苏林;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是干旱地区农业的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04期 |
5 |
彭珂珊,邓西平;黄土高原地区节水灌溉增产效益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9年03期 |
6 |
岳兵;因地制宜科学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1年02期 |
7 |
阎世成;;北方旱作农业问题讨论会侧记[J];山西农业科学;1988年09期 |
8 |
关勤,郑万利;瓦房店市旱作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1年05期 |
9 |
杨晓茹;陕西省农业节水灌溉模式探讨[J];地下水;2004年02期 |
10 |
李名振;;武汉市节水灌溉发展简况[J];节水灌溉;1992年02期 |
11 |
;节水灌溉──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节水灌溉;1994年03期 |
12 |
张化川;全国节水灌溉工作会议在三河市召开[J];河北水利;1997年06期 |
13 |
;节水灌溉值得推广[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9年11期 |
14 |
范敬超;以色列的节水灌溉和荷兰的设施农业[J];四川农业科技;1999年06期 |
15 |
张光斗;张光斗院士给本刊的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年09期 |
16 |
祁淑斌;调动农民积极性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J];甘肃农业;2001年05期 |
17 |
郭素珠;浅谈厦门经济特区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及对策[J];水利科技;2002年01期 |
18 |
胡钢,沈波,宋培卿,张学武,黄勇;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研究[J];排灌机械;2004年02期 |
19 |
皇甫尚旭;郝保福;;焦作向节水灌溉市阔步迈进[J];河南水利;1999年01期 |
20 |
杨文磊;;唐河县昝岗乡建成节水灌溉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