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土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研究

史文兵  
【摘要】: 非饱和渗流问题以及渗流场和应力场的相互影响的耦合问题是岩土工程重要的研究内容。很多工程问题都要考虑到非饱和区渗流的影响,对非饱和渗流进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工程应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岩土介质中渗流场和应力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相互影响体现了两场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把渗流场和应力场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和探讨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问题,也是有必要的。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和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的有限元分析;土体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计算问题;饱和-非饱和渗流以及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计算有限元程序编制。 1.阐述了土体的土水势理论;对非饱和渗流的基本理论、土一水特性曲线和渗透性函数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从渗流基本理论出发,以总水头和压力水头为基本未知量推导多孔介质三维饱和-非饱和渗流问题的微分方程以及方程的有限元格式;在饱和-非饱和渗流场的有限元分析中,不仅考虑了饱和区的水体渗流情况,而且也考虑了非饱和区的水分运动情况,将饱和渗流场与非饱和渗流场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整个渗流场采用一个支配方程。 3.利用有限元自动生成系统FEPG编制了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程序,对一土坝渗流算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坝前水位发生急剧上升时土坝内部压力水头和自由面推进过程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现有商业软件seep/w对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程序编制合理。 4.以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等为基础,推导出了考虑岩土介质孔隙比、饱和度以及密度变化的非稳定渗流场的微分方程和有限元方程;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推导出了考虑饱和度变化的土骨架应力场的微分方程和有限元方程。 5.探讨了渗流场和应力场的相互作用的藕合机理,给出了考虑应力场变化影响的渗透系数和饱和度的计算方法。 6.在建立应力场和渗流场控制方程的有限元计算格式后,尝试应用FEPG编制了有限元程序,结合一平面问题算例对该程序进行了应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严飞,詹美礼,速宝玉;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参数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5期
2 刘洁,毛昶熙;堤坝饱和与非饱和渗流计算的有限单元法[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3 田东方;刘德富;王世梅;陈勇;肖诗荣;;土质边坡非饱和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09年03期
4 韦立德,杨春和;考虑饱和-非饱和渗流、温度和应力耦合的三维有限元程序研制[J];岩土力学;2005年06期
5 严飞,詹美礼,速宝玉;堤坝非饱和渗流模型实验[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6 曹渊;王铁良;王文科;郭永辉;闫凯;董楠;;饱和—非饱和渗流三维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J];固体力学学报;2013年S1期
7 孔德丽;石自堂;;土石坝非饱和渗流参数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2期
8 张彦洪;柴军瑞;;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进展[J];工程勘察;2009年09期
9 江沆;沈振中;邱乾勇;;三维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法改进及验证[J];水电能源科学;2008年03期
10 韦立德;杨春和;徐卫亚;高长胜;;考虑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的三维强度折减有限元程序研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3期
11 刘建军,熊俊,何翔;降雨条件下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J];岩土力学;2004年S2期
12 朱岳明,龚道勇;三维饱和非饱和渗流场求解及其逸出面边界条件处理[J];水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13 苏立群;吴海真;祝德和;;考虑降雨入渗及饱和—非饱和渗流作用下的土石坝边坡稳定性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06年02期
14 荣冠,张伟,周创兵;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J];岩土力学;2005年10期
15 罗玉龙;张文捷;速宝玉;盛金昌;;基于非饱和渗流应力耦合的河堤窝崩机理[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6 沈振中;江沆;沈长松;;复合土工膜缺陷渗漏试验的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模拟[J];水利学报;2009年09期
17 王剑;沈振中;聂琴;;降雨入渗非饱和渗流对水库边坡稳定的影响[J];贵州水力发电;2006年06期
18 金生,耿艳芬,王志力;利用饱和-非饱和渗流模型计算坝体自由面渗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向明;;唐山陡河土坝在库水位升降时的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2 张华;吴争光;张微微;;渗透性参数非线性对非饱和渗流数值模拟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朱伟;山村和也;;降雨时土堤内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及其解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曹渊;王铁良;郭永辉;田宙;;三维饱和——非饱和渗流的交替方向隐式求解算法[A];第十六届全国流体力学数值方法研讨会2013论文集[C];2013年
5 吴海真;顾冲时;张文捷;傅琼华;;饱和非饱和渗流作用下岩石高边坡降雨过程稳定性研究[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文顺;王建平;史天生;;影响人工冻结土体冻胀因素的分析[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7 李康宏;柴军瑞;;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模型研究简述[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冯德銮;房营光;侯明勋;;土体力学特性颗粒尺度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陈宾;潘泽忠;刘正才;董辉;罗春雷;张亮;周乐意;;坡前堆填四边形有限土体被动土压力计算[A];《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Ⅱ[C];2016年
10 罗先启;张选兵;葛修润;;基于神经网络的滑坡地下水位反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1 刘敏;陈兵;林峰;闫辉峰;顾祥林;;冷却塔倒塌致地面振动影响因素研究——土体类型[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0册(核安全分卷)[C];2015年
12 冯苍旭;赵学亮;张磊;;热脉冲式岩土体热导率仪研制[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13 李明;张联洲;刘士进;;静压灌浆提高土体承载力探讨[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4 汪自力;张俊霞;李莉;;SUSAP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5 李博;张丹;王嘉诚;刘少林;施斌;;基于传感光缆应变分布的土体剪切变形计算方法[A];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6 武治安;;矿区水位下降对土体特性影响的分析[A];第二十五届粤鲁冀晋川辽陕京赣闽十省市金属学会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17 余文龙;;有限填土体主动土压力的理论解析[A];石油天然气勘察技术中心站第二十二次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18 黄文雄;沈建;;基于应力响应包络的土体典型本构模型比较[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9 朱寿增;周健红;;酸雨对土体工程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0 潘定一;邵雪明;邓见;;仿生拍动翼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荣冠;岩土介质非饱和渗流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冯德銮;土体介质多尺度耦合力学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明珉;支护桩桩间临空土体破坏机理与稳定性分析方法[D];重庆大学;2015年
4 王翔南;土体裂缝演化过程的扩展有限元法模拟[D];清华大学;2018年
5 严珺凡;岩土体渗流场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夏琼;基于水—汽—热耦合作用的裸露地表土体蒸发过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0年
7 马文旭;土体介质尺度效应的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丁彦杰;高压富水砂层土压平衡盾构的土体改良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0年
9 王鑫;东部草原区典型露天矿不同重构土体水分动态特征与模拟[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0年
10 杨颜志;土体-复杂结构耦合系统地震响应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1 陈建余;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数值计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12 王浩;饱和岩土体多尺度多场耦合热力学本构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清华大学;2018年
13 盛志强;与基坑开挖过程有关的土体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6年
14 楼云锋;流体—结构—土体动力耦合系统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5 张志超;饱和岩土体多场耦合热力学本构理论及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16 王继华;降雨入渗条件下土坡水土作用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7 郭晓霞;热力学方法在土体本构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8 陈龙伟;土体弱化与地震动关联性理论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9 高磊;南京城区浅层土体热岛效应观测与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20 牛志荣;土体动力压密问题及其工程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史文兵;土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郭子敬;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3 夏佳龙;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装置研制[D];绍兴文理学院;2019年
4 寇雨敬;沥青路面非饱和渗流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5 姜媛媛;饱和—非饱和渗流影响下非连续性岩体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孙敏;饱和—非饱和渗流影响因素及对土坡稳定性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王增欣;土石坝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有限元分析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战晓林;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在大坝低渗介质中的数值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张娟;堤坝饱和—非饱和渗流场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黄站峰;堤坝饱和、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及其程序化[D];武汉大学;2005年
11 龚道勇;三维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的有限元分析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2年
12 林高潮;黄土非饱和渗流中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13 蔡云鹏;鲁地拉水电站枯木A滑坡降雨入渗非饱和渗流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14 周宏;有地表入渗的土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及稳定性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15 魏保义;用非饱和渗流理论研究降雨入渗的特性及对边坡稳定的影响[D];河海大学;2002年
16 唐勇斌;多雨地区路基路面饱和—非饱和渗流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7 徐良奎;土压平衡盾构中土体改良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8 孔令坤;土体水分迁移试验及数值模拟[D];长安大学;2009年
19 李冠奇;致密土体劈裂注浆的力学机理及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6年
20 李兴迪;应用探地雷达测定浅表土体含水率的机理与实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杨阳腾;滑坡土体基本趋于稳定[N];经济日报;2015年
2 记者 姜春艳;东西方高速流场会议在京举行[N];中国航空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握文 通讯员 宁凡明;神奇的流场可视化技术[N];解放军报;2020年
4 特约记者 杨焕星 记者 刘如春;雷州两村地表突然开裂系土体涨缩所致[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王学立;差异化渗流场唤醒“双特高”[N];中国石油报;2020年
6 通讯员 焦丽芳 记者 沈谦;中国西电21个直流场设备通过国家级鉴定[N];陕西日报;2010年
7 记者 邢云鹏 通讯员 李阔;山西:部门会商预测年度地灾趋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