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江河源区独特的生态地位在于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系统运行过程的“生态源”,水安全问题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目的,草地畜牧业是江河源区的经济支柱。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江河源”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促进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状况,归纳总结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原则,并着重对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翔实的计算和分析,并系统地总结了江河源区主要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
(1)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草地基质为主体、以草地环境为中心、以区域水资源安全为重点、高原面独特的气候启动器和对人为干扰足以重视的原则。分类评价认为:①草场总的来说没有超载,但是局部地区的超载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了“催化剂”的作用。②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区域产水模数减小,地表水资源数量减少。③1 964年到2000年的36年中,黄南州和海南州的人口密度迅速地增加,而果洛州和玉树州的则变化不大。④1 996年较1985年区域土地利用中减少面积最多的是牧草地,而减少幅度最大的则是耕地,其余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未利用土地的增加,主要是荒草地、盐碱地和沙地面积的增加。
(2)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
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层包括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指标层包括≥0℃积温、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可利用草地面积率、天然草地可食牧草比例、产草量、草地盖度、鼠害面积发生率、沙化面积率、黑土滩面积率、水土流失面积率、水域面积率、径流量、沼泽湿地面积率共14个指标。筛选出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应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3种评价模型,对江河源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得出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水平,而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评价得出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水平,但江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根据序号综合理论,BP神经网络分析法与真正位序的相关性较强,最好选用BP神经网络分析法。
(3)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
|
|
|
1 |
马世震,陈桂琛,彭敏,周国英;青藏铁路沿线高寒草原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干旱区研究;2005年02期 |
2 |
冯永忠;杨改河;白登忠;;江河源区水文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3 |
李英,张伟,李爱贞;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4 |
许丛;操勤;袁媛;;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2期 |
5 |
柳辉;郎勇设;崔北祥;黄志刚;;宁夏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质量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6 |
陈彩霞;林建生;;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7 |
杜淑芳;甄江红;魏爱祥;;乌海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8年05期 |
8 |
周小成;汪小钦;江洪;吴波;;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与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
9 |
赵志轩;金鑫;王凌河;张诚;魏芳菲;严登华;;基于动态因子的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0 |
李元红;胡想全;王军德;;石羊河流域民勤县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人民黄河;2010年10期 |
11 |
仲嘉亮;贺华;王永嘉;;“十一五”期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11年02期 |
12 |
任广鑫,王得祥,杨改河,冯永忠,温秀卿;江河源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3 |
王得祥,任广鑫,杨改河,冯永忠;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人为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4 |
孙萍;刘毅;;利用3S技术评价凌河口湿地生态环境质量[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10期 |
15 |
林惠花;武国胜;;基于GIS和RS下的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6 |
陈维民;雷仲敏;叶焕民;张志耀;;奥帆赛举办对青岛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
17 |
张萍萍;赵文吉;;基于RS与GIS的北京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8 |
高珊;黄贤金;;基于PSR框架的1953—2008年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2期 |
19 |
支兵发;;试论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J];灾害学;2008年02期 |
20 |
潘爱华,裴雯;祁连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甘肃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