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菌cDNA文库构建和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
【摘要】:
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合理使用是防治病害的最为有效地措施。然而由于病原菌毒性变异问题十分突出,新选育的抗病品种很快丧失抗病性,严重威胁着小麦的可持续生产。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研究人员从流行学、细胞学和群体生物学对禾谷类锈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由于锈菌是专性寄生菌,无法获得纯培养,难以建立其分子遗传操作体系,更由于小麦条锈菌缺乏有性阶段的特点,至今对其遗传变异和致病机理的认识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诸如条锈菌等以前难以深入研究的病原菌及其与寄主互作过程中功能基因的分析和鉴定。
夏孢子萌发是锈菌发育与寄主早期互作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锈菌体内发生的基因表达调控和代谢活动的状况,和锈菌成功侵染小麦建立寄生关系密切相关。分析和鉴定小麦条锈菌在其夏孢子萌发这一重要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对于从分子水平认识条锈菌的阶段发育、揭示条锈菌的致病分子机理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特异性的cDNA文库,通过大规模EST测序、基因注释和功能分类,结合半定量RT-PCR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特定时期的基因表达特征,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探索并优化了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32号生理小种(CY32)大规模夏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CY32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9℃,最适宜的孢子量是6mg/200mL水,适宜的溶液是无菌蒸馏水。
2.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小麦条锈菌CY32夏孢子萌发阶段的非均一化cDNA文库。文库的滴度为1.1×106 pfu/mL,重组率为87.5 %,文库所含独立克隆数为5.775×105个,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750bp ,文库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对6000个随机挑选的克隆从5’端测序,获得4798条有效EST序列,测序成功率80%。4798条有效EST序列经过质量控制和拼接后得到315个contigs和803个singletons,共1118个一致序列,451个一致序列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最佳匹配序列,其中具明确功能的有264个,187个与己知序列同源但功能未知,其余的667个没有注释信息。可以找到最佳匹配序列的表达基因在蛋白水平上大约有40.47%与丝状真菌蛋白具有同源性,39.07%与酵母具有同源性。功能已知基因按其功能分为细胞分裂与染色体结构、细胞信号与交流、细胞结构与生长、代谢、细胞防御、蛋白合成、RNA合成、转座八大类,功能未知或没有匹配序列的将其归为未分类。参与细胞信号与交流等功能
|
|
|
|
1 |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金明安;2000-200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
2 |
刘泉姣,唐玉兰,刘青春,张柏松;山东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及致病力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
3 |
贾秋珍,金社林,李继平,曹世勤;1995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1996年09期 |
4 |
李艳芳,赵廷元,郑培绩,郝秀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9期 |
5 |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85年02期 |
6 |
汪可宁,吴立人,孟庆玉,谢水仙,路端谊,袁文焕,于孝如,宋位中,刘守俭,王吉庆,杨家秀,黄光明,李艳芳,杨世诚;1975—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年02期 |
7 |
朴春根;小麦条锈菌小种世系和抗白粉病基因Pm2的RAPD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2期 |
8 |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几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致病特性[J];植物保护;1981年02期 |
9 |
杨家秀;黄光明;刘正德;;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研究简结[J];今日种业;1986年05期 |
10 |
园田;;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29号急骤上升[J];种子科技;1988年04期 |
11 |
魏国荣,康振生,黄丽丽,王瑶;小麦条锈菌被重寄生现象的电镜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1996年01期 |
12 |
王凤乐,吴立人,孟庆玉,赖世龙,谢水仙;小麦条锈菌毒性新菌系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2年06期 |
13 |
康振生,李振岐,商鸿生;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4年01期 |
14 |
单卫星,陈受宜,惠东威,吴立人,李振岐;我国小麦条锈菌模式菌系的DNA指纹分析[J];科学通报;1996年15期 |
15 |
吴文成;;小麦条锈菌在清水县越冬越夏的初步考查[J];甘肃农业科技;1980年05期 |
16 |
贾秋珍;刘守俭;;199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小种动态简报[J];甘肃农业科技;1993年10期 |
17 |
郑文明,刘峰,康振生,陈受宜,李振岐,吴立人;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纹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
18 |
黄光明,邹裕春,杨恩年;小麦条锈菌研究专用高山温室的选址问题[J];四川农业科技;2004年04期 |
19 |
王国芬,井金学,王美南,王阳;化学诱变剂EMS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
20 |
刘刚;;“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通过鉴定[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