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品质遗传分析
【摘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增强我国小麦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优质小麦生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深入了解小麦优质亚基的遗传规律以及品质效应,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进一步促进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和优质小麦生产。
本研究选取169份小麦品种(系)和部分特殊种质材料68份,以中国春为对照,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技术,分析了小麦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构成及其变异特点。同时组配9个品种的双列配粉实验,进行亚基配粉,分析其品质性状的变化,为合理评价不同麦谷蛋白亚基对品质的贡献提供参考。选用10个小麦品种,组成完全双列杂交,共45个正交组合,9个反交组合,测定了F1籽粒谷蛋白溶涨指数,研究小麦F1代HMW-GS遗传规律及品质优势组合。最后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HMW-G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小麦HMW-GS基因特异PCR引物,以普通小麦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对Glu-1位点的部分等位基因进行鉴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169份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可以看出,供试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类型比较丰富,其中山东省亚基类型较多,有14种,其次是河南省(12种),安徽省(11种),陕西省(9种),江苏最少(6种)。统计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等位变异及频率,可以看出,供试小麦中亚基的等位变异及频率差异较大,其中山东省小麦品种(系)在1,17+18优质亚基具有优势,分别为80.00%,3.33%;14+15亚基以陕西最高(15.52%);7+8亚基,以江苏最高(60%);5+10亚基,以安徽最高(55.00%)。
2.根据Payne评分可以看出,在1A位点上,山东省的评分最高,为2.60,安徽省的最低为1.90;在1B位点上,仍然是山东省的评分最高,为2.71,河南省的最低为2.39;在1D位点上,安徽省最高,为3.05,陕西省最低,为2.18。从总的评分来看,供试麦区的亚基评分相差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又各有优势,如安徽在1D,山东在1A和1B上有一定的优势。
3.所选部分特殊种质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类型比较丰富,2*、7+8、14+15、5+10等优质亚基都有出现,但是频率较低,都没超过25%;仍然缺乏17+18、13+16等优质亚基;同时,2+12(73.53%)、7+9(50.00%)等与劣质密切相关的亚基含量则相当高。
4.根据Payne亚基评分标准,多数品种Glu-1品质得分为5~8,平均7.10,其中1A得分2.18,1B得分2.43,1D得分2.49。在Payne评分中,1A,1B,1D达到的最
|
|
|
|
1 |
高之仁;明道绪;何祖才;;极大似然法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J];今日种业;1980年03期 |
2 |
丁金时;关于小麦矮变1号矮秆性遗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85年10期 |
3 |
Д.Я.Силис
,Т.В.Шмакова
,黄相国;冬小麦育种的遗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2期 |
4 |
卢宗凡;苏敏;李够霞;;辐矮1号小麦的矮化遗传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1987年02期 |
5 |
彭玉华;大豆籽粒蛋白质产量遗传分析[J];大豆科学;1988年03期 |
6 |
孙智开,王石惠,钟太秀;小麦籽粒产量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88年04期 |
7 |
李国全;李梦;吴殿武;;大豆辐射诱发突变及其遗传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88年01期 |
8 |
阎新甫;赵献林;任明全;;小麦粒叶比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
9 |
朱立宏,万建民,邵启明;籼稻抗白叶枯病衍生抗源选育及其遗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
10 |
李西明,熊振民,闵绍楷,胡国文;四个云南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0年03期 |
11 |
陆美琴;赵理清;李光明;王乃玲;;二棱大麦主要冠层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1991年02期 |
12 |
古世禄,刘厦,刘子坚;春谷杂种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2年03期 |
13 |
;《浙江农业学报》第4卷(1992)总目录[J];浙江农业学报;1992年04期 |
14 |
胡国华,于风瑶,孙立文,栾怀海,周顺启;大豆灰斑病菌小种与寄主间遗传学分析[J];大豆科学;1996年01期 |
15 |
戴君惕,何觉民,邹应斌,张淑芝;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与两系杂交植物Ⅳ.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方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6 |
何鉴星,孙传渭,姜茹琴,王志龙,张欣雪,李爱国,李增书,赵国忠;棉花矮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遗传学报;1996年05期 |
17 |
张晓国,梅启明,朱英国;水稻马协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J];作物学报;1997年02期 |
18 |
余凤群,金明源,肖才升,王蕾;甘蓝型油菜DH群体几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8年03期 |
19 |
李卫华,胡新燕,申温文,宋玉萍,徐加安,李强;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J];棉花学报;2000年02期 |
20 |
朱保葛,柏惠侠,张艳;大豆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及窄叶突变基因的RAPD标记[J];遗传学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