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研究

李紫燕  
【摘要】: 本文以黄土高原从北向南不同地区典型土壤类为对象,采用Bremner淹水培养法,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旨在阐明黄土高原主要土类氮素矿化及其影响因素,明确铵态氮肥对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土壤氮素内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测定结果表明,NH4+-N加入土壤后立即用Bremner法浸取测定,其回收率也显著低于理论值(100%)。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添加有机物料对NH4+-N的回收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从平均看,黄土正常新成土回收率最高(88.8%),土垫旱耕人为土回收率最低(81.0%),简育干润均腐土和干湿砂质新成土介于中间;从林地土壤(回收率为91.0%)、农田土壤(84.6%)、草地土壤(84.0%)、裸地土壤(83.7%)回收率依次降低,但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低于林地土壤;不添加有机物料对照土壤的回收率为73.6%,添加长芒草和紫花苜蓿的回收率分别为86.7%和85.9%,添加有机物料两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农田长期氮肥和秸秆配施,对回收率没有显著影响(Pr=0.4365)。相关分析发现,回收率与粘粒呈弱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粘土矿物对NH4+-N的固定是铵态氮回收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2.土壤非交换性NH4+-N随Bremner法淹水培养时间延长,含量增加。不同土壤类型在培养20d时非交换性NH4+-N的增加量存在显著差异(p=0.0229),而培养40d和60d时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1379和0.1159)。培养期间非交换性NH4+-N的增加量均表现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大,其次是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和干湿砂质新成土较小;添加有机物料极显著影响培养期间的非交换性NH4+-N(培养20d、40d和60d时p分别为0.0002、0.004和0.0003),表现为添加紫花苜蓿和长芒草土壤非交换性NH4+-N的增加量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有机物料的对照土壤;在培养20d、40d和60d时,加(NH4)2SO4土样非交换性NH4+-N的增加量显著大于不加(NH4)2SO4土样(p分别为0.0037、0.0033和0.0027),这是土壤对(NH4)2SO4中NH4+-N固定的必然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培养20d时的非交换性NH4+-N增加量差异显著(p=0.0434),培养40d和60d时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7378和0.5375);长期秸秆和氮肥配土壤非交换性NH4+-N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趙秦丹;;略論西北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J];人民黄河;1957年05期
2 ;开沟植树——川塬地区抗旱植树的好方法[J];林业实用技术;1978年02期
3 王成毅;;黄土高原农业测试中心落成投入试运转[J];陕西农业科学;1983年02期
4 李英铎;;树之歌[J];内蒙古林业;1985年03期
5 卫元太;;“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王家沟流域试验示范区简况[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87年01期
6 朱志诚;;陕北黄土高原杜松疏林草原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91年04期
7 吴欣;;绿色的证明[J];内蒙古林业;1992年01期
8 张良龙;于忠燕;宋世德;罗红彬;;《黄土高原林业数据库》的研建[J];陕西林业科技;1993年03期
9 张青峰;王九军;田鹏;雷金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与模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10 王还珠;;参与式方法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12期
11 孙中峰;周玉喜;朱金兆;张学培;李玉琛;;晋西黄土丘陵区坡面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5期
12 洪晓强;李立科;李瑛;赵二龙;;陕北黄土高原旱地春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13 李志;郑粉莉;刘文兆;;1961—2007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2期
14 吉喜玲;;浅析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J];现代农村科技;2011年11期
15 山冈;;在黄土高原上建设幸福家园[J];国土绿化;2011年06期
16 竺可桢;;对于今后黄土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意见(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会议上的发言)[J];人民黄河;1960年01期
17 ;加快绿化速度 根治黄土高原[J];山西林业科技;1974年03期
18 尚志斌,樊鹏威;秦晋黄土高原丘陵区畜牧经济逆向开发战略雏议[J];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03期
19 ;前言[J];水土保持研究;1990年02期
20 亢崇仁;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 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J];中国水土保持;199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周平;;适度开发黄土高原 保障区域粮食平衡[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2 方佩敏;;怀念表姐夫刘东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3 胡正海;;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建议[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5 王俊杰;;关于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安芷生;张信宝;周杰;李小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土旱地水份保持[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7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上官周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整治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杨晓华;李文科;;崆峒山气候素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冯磊;王治国;孙保平;张超;赵岩;;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与分区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光;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3 庞敏;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5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娟丽;黄土高原草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8 龚明贵;黄土高原主要树种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及提高宿主抗旱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成向荣;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壤-人工植被-大气系统水量转化规律及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10 程杰;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分布与气候响应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紫燕;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杜虎平;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罗珠珠;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巩晓燕;宝鸡贾村塬全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古植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安巧绒;基于信息维数的地表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王春;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罗彩云;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D];兰州大学;2006年
9 张茜;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DEM的地形信息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黄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可持续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学增;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与发展[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2 丁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3 刘良芬;41块公益宣传牌扮靓黄土高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玉峰 通讯员 王竟;黄土高原上升起的梦想[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刘湍康;黄委着力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水平[N];黄河报;2011年
6 张红平 郭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遥感试验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6年
7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支撑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7年
8 范宗胜;“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9 记者罗盘;黄土高原首次栽培大樱桃[N];人民日报;2003年
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 赵志励;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应重视的问题[N];陕西科技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