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炭角菌病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摘要】:
鸡腿菇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重要食用菌之一,在我国已广泛栽培,总状炭角菌是伴随鸡腿菇栽培而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这种病害目前只在鸡腿菇生产中有报道。该菌一旦发生对鸡腿菇造成的危害极大,轻者造成鸡腿菇减产,重者绝收,且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首次对总状炭角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鸡腿菇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鸡腿菇炭角菌病害的综合控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1.首次系统研究了总状炭角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菌落特征差异很大,菌落菌丝从匍匐形菌丝、绒状菌丝、索状菌丝到子座状菌丝团和革质状菌丝结构都有可能形成。在综合PDA斜面培养基上,一般15~20d左右长满斜面,在平板培养基上20~25d布满平面;在综合PD液体培养基上,250mL三角瓶,静止培养,20~25d菌丝布满液体表面。在菌丝顶端和菌丝中部都易形成分生孢子,菌丝形成的分生孢子与子座表面组织形成的分生孢子形态相似。菌丝在常规培养料中不能生长,在PDA培养基上仅有无性阶段,只有与鸡腿菇共培养时才能形成完整的子座及其有性阶段。
该炭角菌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2~40℃,最适温度25~35℃,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菌丝生长pH为2~11,最适5~7;分生孢子萌发pH为3~11,最适5~8。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蛋白胨、牛肉膏。仅含有20 g/L葡萄糖、20 g/L蔗糖或者纯水的基质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固态基质和良好通气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但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47~5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43~45℃。分生孢子以单极萌发为主,在子座上一般不萌发。
2.从生物量、电导率、胞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角度研究了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证明总状炭角菌影响鸡腿菇生长的主要机理是产生毒素活性物质。这类物质破坏细胞,导致鸡腿菇菌丝扭曲、相互粘连,细胞膜透性增加,菌丝相对电导率升高,菌丝生长期和子实体生长期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等。
3.通过总状炭角菌与平菇、香菇、黄伞和鸡腿菇等几种食用菌的平板对峙培养和出菇试验证明,有鸡腿菇生长的地方才能生长总状炭角菌,说明只有鸡腿菇具有诱导总状炭角菌发生的作用。拮抗性观察发现鸡腿菇对总状炭角菌没有拮抗作用,反而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显微观察二者共培养交接处菌丝和鸡腿菇生产上感染总状炭角菌的菌丝,结果表明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的寄生现象不明显。
4.通过进一步鸡腿菇代谢物对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初步明确了总状炭角菌病害发生机理和致病机理。即鸡腿菇含有对总状炭角菌生长和胞外酶活性提高具促进作用的特殊代谢物质,该物质的存在诱导了总状炭角菌的发生;总状炭角菌发生以后一方面与鸡腿菇产生抑制竞争作用,另一方面又产生对鸡腿菇生长不利的毒素活性物质,毒素物质破坏鸡腿菇生长细胞;而对于总状炭角菌的发生鸡腿菇又不具备抵抗力和拮抗性,不能抑制其蔓延,致使该菌成为鸡腿菇栽培中的一大病害。
5.从鸡腿菇栽培季节、菇房温度、菇房环境和覆土湿度等方面研究了总状炭角菌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总状炭角菌综合防治模式,提出做好鸡腿菇栽培期间的消毒工作,合理调控生长环境,改变栽培方式是控制总状炭角菌菌病害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