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鸡腿菇炭角菌病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杜爱玲  
【摘要】: 鸡腿菇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重要食用菌之一,在我国已广泛栽培,总状炭角菌是伴随鸡腿菇栽培而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这种病害目前只在鸡腿菇生产中有报道。该菌一旦发生对鸡腿菇造成的危害极大,轻者造成鸡腿菇减产,重者绝收,且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首次对总状炭角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鸡腿菇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鸡腿菇炭角菌病害的综合控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1.首次系统研究了总状炭角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菌落特征差异很大,菌落菌丝从匍匐形菌丝、绒状菌丝、索状菌丝到子座状菌丝团和革质状菌丝结构都有可能形成。在综合PDA斜面培养基上,一般15~20d左右长满斜面,在平板培养基上20~25d布满平面;在综合PD液体培养基上,250mL三角瓶,静止培养,20~25d菌丝布满液体表面。在菌丝顶端和菌丝中部都易形成分生孢子,菌丝形成的分生孢子与子座表面组织形成的分生孢子形态相似。菌丝在常规培养料中不能生长,在PDA培养基上仅有无性阶段,只有与鸡腿菇共培养时才能形成完整的子座及其有性阶段。 该炭角菌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2~40℃,最适温度25~35℃,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菌丝生长pH为2~11,最适5~7;分生孢子萌发pH为3~11,最适5~8。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蛋白胨、牛肉膏。仅含有20 g/L葡萄糖、20 g/L蔗糖或者纯水的基质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固态基质和良好通气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但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47~5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43~45℃。分生孢子以单极萌发为主,在子座上一般不萌发。 2.从生物量、电导率、胞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角度研究了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证明总状炭角菌影响鸡腿菇生长的主要机理是产生毒素活性物质。这类物质破坏细胞,导致鸡腿菇菌丝扭曲、相互粘连,细胞膜透性增加,菌丝相对电导率升高,菌丝生长期和子实体生长期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等。 3.通过总状炭角菌与平菇、香菇、黄伞和鸡腿菇等几种食用菌的平板对峙培养和出菇试验证明,有鸡腿菇生长的地方才能生长总状炭角菌,说明只有鸡腿菇具有诱导总状炭角菌发生的作用。拮抗性观察发现鸡腿菇对总状炭角菌没有拮抗作用,反而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显微观察二者共培养交接处菌丝和鸡腿菇生产上感染总状炭角菌的菌丝,结果表明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的寄生现象不明显。 4.通过进一步鸡腿菇代谢物对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初步明确了总状炭角菌病害发生机理和致病机理。即鸡腿菇含有对总状炭角菌生长和胞外酶活性提高具促进作用的特殊代谢物质,该物质的存在诱导了总状炭角菌的发生;总状炭角菌发生以后一方面与鸡腿菇产生抑制竞争作用,另一方面又产生对鸡腿菇生长不利的毒素活性物质,毒素物质破坏鸡腿菇生长细胞;而对于总状炭角菌的发生鸡腿菇又不具备抵抗力和拮抗性,不能抑制其蔓延,致使该菌成为鸡腿菇栽培中的一大病害。 5.从鸡腿菇栽培季节、菇房温度、菇房环境和覆土湿度等方面研究了总状炭角菌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总状炭角菌综合防治模式,提出做好鸡腿菇栽培期间的消毒工作,合理调控生长环境,改变栽培方式是控制总状炭角菌菌病害的最有效手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党支;;鸡腿菇及其栽培加工技术[J];农技服务;2011年06期
2 申进文;周素静;余海尤;张彪;周航;;叉状炭角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3 朱锦福;刁治民;;西宁地区野生鸡腿菇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邵焕武;;鸡腿菇夏季栽培法[J];新农村;2004年05期
5 任建国;王俊丽;;芒果炭疽病拮抗菌J-15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6 钟农;;鸡腿菇夏季栽培方法[J];农家之友;2011年07期
7 王灿琴,韦仕岩,陈少珍,吴圣进,陈丽新,陈振妮;鸡腿菇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8 张时;汪尚法;;鸡腿菇夏季高效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10年16期
9 张士罡;汪尚法;;鸡腿菇夏季反季节高效栽培[J];蔬菜;2008年07期
10 刘鹏飞;李怀斌;;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要点[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年14期
11 孙颖;组织培养法制取鸡腿菇母种的实验研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12 曹德宾;;鸡腿菇夏季大田反季节栽培[J];农业知识;2001年07期
13 杜爱玲;曹支敏;;鸡腿菇对总状炭角菌生长发育及其胞外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14 王德明;;用木糖醇渣栽培鸡腿菇新技术[J];山东蔬菜;2004年04期
15 朱富春;;鸡腿菇总状炭角菌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之友;2010年05期
16 何莉莉;鸡腿菇栽培技术[J];新农业;2002年02期
17 王敏强 ,闻杰;鸡腿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年08期
18 刘炳明,曹德宾;介绍一种省工、省时、高效的鸡腿菇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3年03期
19 吴风华;鸡腿菇死菇原因及其预防[J];食用菌;2004年03期
20 沈国勇;刘胜志;刘世海;赵连臣;;鸡腿菇熟料袋式覆土畦栽法[J];中国林副特产;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平礼;周婷;王强;王星;张淑凤;;大蜡螟的研究概况及防治[A];2005年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专业委员会、蜜蜂保护专业委员会、蜜蜂授粉专业委员会联合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志生;郭建铭;陈躬国;林原;王正荣;陈秀娟;林彗星;关志德;;金福菇生物学特性与栽培特性的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桂荣;;泡桐叶甲生物学特性与防治[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4 吴向辉;高智谋;潘月敏;陈方新;陆保君;;紫外光诱导苎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及对苎麻疫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宫雪莲;白春雨;王磊;李方华;关伟军;马月辉;;北京油鸡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军须;刘福英;蔡月花;王秀芳;吕占军;;不同来源H_(22)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徐有志;;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A];全国园林植物保护第十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独军政;陈怀涛;刘胜旺;孔宪刚;;鸡白细胞介素15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第12次暨中国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11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高凌寒;刘芳莉;傅松滨;李璞;李钰;;RAB5A反义RNA对人肺腺癌细胞系L18生物学特性的影响[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王荣军;茹宝瑞;张龙现;宁长申;韩立;菅复春;赵金凤;;爬行动物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爱玲;鸡腿菇炭角菌病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达;对光肩星天牛幼虫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周婷;狄斯瓦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我国的自然分布[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黄定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吴福泉;甜菜夜蛾NPV在昆虫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李艳菊;元宝枫繁育技术与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王志娟;木材变色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陶英群;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对脑膜瘤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杨国庆;紫茎泽兰淋溶主效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旱稻幼苗的作用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杨洪;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生物学特性和交配行为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涛;百合炭疽菌生理生化及有效药剂筛选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2 赵宏飞;产叶酸乳酸菌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汤良文;~(60)Co-γ辐射对柞蚕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4 潘月敏;棉花红腐病菌生理生化及有效复配剂筛选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5 叶云峰;内生细菌B_(47)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6 耿艳红;猪链球菌病原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和DNA指纹分析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秀伟;菏泽柿品种生物学特性及配套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网珍;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来源的DCs的体外诱导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任勇;饲草玉米生物学特性及饲用营养价值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10 李知新;长角血蜱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免疫原基因的筛选[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辉;出口鸡腿菇的保鲜[N];河南科技报;2000年
2 姚彦波;温室黄瓜套种鸡腿菇增收模式[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5年
3 ;鸡腿菇的栽培技术[N];吉林农村报;2005年
4 沧州市献县县委宣传部 左大中 韩非;献县:林地巧种鸡腿菇[N];河北农民报;2006年
5 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 曹德宾 刘英 王艳芹;鸡腿菇的市场定位及生产效益[N];山东科技报;2007年
6 良晨;鸡腿菇的保鲜[N];山东科技报;2005年
7 李大志;鸡腿菇保鲜技术[N];山西科技报;2005年
8 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 曹德宾;草菇、鸡腿菇市场升温[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9 郑巧云;鸡腿菇炒莴笋[N];沈阳日报;2008年
10 姚彦波;温室黄瓜与鸡腿菇套种技术[N];科学导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