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猕猴桃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
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 Lindl.)为落叶、半落叶至常绿藤本植物。全属约66种,绝大部分为我国所特有,故亦称为半特有属。其中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民间常作为复方制剂,用于食道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我们以植物化学理论和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技术为基础,以抗肿瘤活性筛选实验结果为指导,对采自贵州省凯里市的中华猕猴桃根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硅胶柱层析、中压柱层析、反相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等多种分离方法得到了14个化合物,经IR、EI - MS、1H - NMR和13C - NMR等光谱分析和理化性质分析,鉴定出了其中13个化合物的结构,均为三萜(主要为乌苏烷型)和甾醇类,它们分别是: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 1),23-羟基乌苏酸(23-hydroxyursolic acid, 2),2α, 24-二羟基乌苏酸(2α, 24-dihydroxyursolic acid, 3),Jacoumaric acid (4),3β-O-乙酰乌苏酸(3β-O-acetylursolic acid, 5),蔷薇酸(euscaphic acid, 6),2α, 3α, 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 3α, 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7),2α, 3α, 23-三羟基-12, 20(30)-二烯-28-乌苏酸[2α, 3α, 23–trihydroxyurs-12, 20 (30)-dien-28-oic acid, 8],2α-羟基齐墩果酸(2α-hydroxyoleanolic acid, 9),3β, 6α-二羟基豆甾烷(stigmastane-3β, 6α-diol, 10),sitoindoside I (11),(22E, 24R)-麦角甾-4, 6, 8 (14), 22-四烯-3-酮[(22E, 24R)-ergosta-4, 6, 8, (14), 22-tetraen-3-one, 12],β-谷甾醇(β-steriol, 13)。其中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丰富了中华猕猴桃和猕猴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内容,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猕猴桃属的植物资源和探索其有效成分(抗肿瘤活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1 |
;《中草药》2005年第36卷第1~12期(总第391~403)总目次[J];中草药;2005年12期 |
2 |
史大永;韩丽君;孙杰;袁兆慧;杨永春;石建功;范晓;;刺状鱼栖苔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11期 |
3 |
赵琪;刘娟;王福男;刘桂范;王桂芝;张琨;;短柄小连翘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11期 |
4 |
赵云;阮金兰;王金辉;丛悦;宋爽;;猫爪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0年05期 |
5 |
武新亮;赵敏;邹连春;王亚男;王大成;李玉山;邓旭明;;北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2期 |
6 |
匡海学;张宁;陆志博;;青翅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医药信息;1985年03期 |
7 |
黄灶华;洪筱坤;;近十余年来大黄化学成分研究的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院;1996年Z1期 |
8 |
赵晓亚,孙汉董,吴继洲;冷水七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08期 |
9 |
薛培凤,梁鸿,王邠,赵玉英;多裂委陵菜化学成分研究(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5年02期 |
10 |
张承忠,宋龙,李冲,魏玉辉,陶保全;单脉大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年05期 |
11 |
王小宁,娄红祥;扁枝藓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5期 |
12 |
吴霞,杨峻山;阿育魏实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3期 |
13 |
王焕弟,谭成玉,杜昱光,白雪芳,林炳承;藏药湿生扁蕾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4期 |
14 |
张占军,杨小生,朱文适,郝小江;土党参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年08期 |
15 |
韩长日,朱国元,陈光英,张汉扬,毕和平,方宏勋;狭瓣鹰爪花的生物碱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21期 |
16 |
阮汉利;张勇慧;皮慧芳;赵薇;吴继洲;;蛇菰的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1期 |
17 |
陈伟;李子燕;羊晓东;赵静峰;杨靖华;李良;;银叶巴豆的化学成分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8 |
阮汉利;张悦;张勇慧;皮慧芳;吴继洲;;湖北大戟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09期 |
19 |
林敬明;刘煜;罗荣城;;半枝莲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J];中药材;2006年04期 |
20 |
廖华卫;刘恩桂;王定勇;;杨梅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南药学;2006年03期 |
|
|
|
|
|
1 |
付琛;周光雄;叶文才;;春砂仁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2 |
赵芬;张贵杰;徐嵩;于鹏飞;庾石山;;格木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3 |
刘俊宏;柏健;杜丹;庾石山;;鸦胆子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4 |
植飞;孔令义;彭司勋;;中药大蓟的化学成分研究[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5 |
曹家庆;赵余庆;;苦瓜酸水解产物的化学成分研究[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6 |
王倩;邹坤;;吉祥草化学成分研究[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7 |
桑志高;李冬利;陶美华;涂国全;章卫民;;栓菌Trametes sp.G048的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8 |
张铁军;门田重利;Arjun H BANSKOTA;;荆三棱化学成分研究(Ⅰ)[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
9 |
刘春力;段营辉;戴毅;姚新生;;甘松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10 |
李菲;李创军;杨敬芝;张东明;;广藿香梗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