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研究
【摘要】:
旱地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采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生产,它的持续发展对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氮肥投入使作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施用不当,引发了资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以旱地不同栽培模式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室培养、田间原位培养和田间氮素平衡三种方法,研究了旱地常规不覆盖、薄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等栽培模式施用不同水平氮肥对旱地土壤水分和矿质氮时空变化,以及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冬小麦在3月至5月生长期间,0~2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有明显的波动起伏。不同土层相比,0~5 cm土层水分含量的变化5~10 cm土层10~20 cm土层。与常规相比,覆膜和覆草均显著增加了0~5、5~10和10~20 cm土层水分含量,而施用氮肥降低了0~20 cm各土层水分含量。不同栽培模式对0~100 cm土层土壤剖面贮水量的影响因作物各生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返青期覆膜和覆草模式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常规对照,拔节期覆草模式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覆膜模式,灌浆期各模式之间土壤贮水量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冬小麦生长期间不同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均较低,时空变化较小;而不同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时空变化较大,其含量的时空变化与施氮量、栽培模式和不同时期有密切关系。增加氮肥用量明显提高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矿质氮的累积量,随着生长时期的推进,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明显。0~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量为覆草常规覆膜。
2.原位土柱培养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硝态氮、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呈增加趋势。不同模式相比,覆膜覆草常规。不同覆盖、不同土层和施用氮肥对铵态氮的变化影响较小。4月份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高于3月份。覆膜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和土壤积地温,覆草模式在一天中具有稳定土壤温度的作用。土壤含水量和14时积地温随土层的深入而降低,而8时积地温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氮素净矿化量、硝态氮、铵态氮与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积地温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相关关系,这可能与田间土壤性质的变异较大有关。
3.室内培养试验发现,不施氮处理覆草土壤氮素矿化量常规覆膜,施氮处理各模式在不同层次存在差异。随土层的深入土壤硝态氮、氮素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呈降低趋势。培养14~28天常规和覆膜模式硝态氮增加量、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低于培养0~14天,覆草模式则相反。
4.种植一季冬小麦之后,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明显减少,不同处理相比覆膜耗水量最多,而覆草最少,施用氮肥能够增加土壤耗水量。覆盖和施用氮肥后均有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植株吸氮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不同栽培模式土壤氮素净矿化量不同,覆盖有利于土壤氮素矿化。土壤氮素平均矿化速率为4.55 kg hm-2月-1,覆膜覆草常规。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净氮矿化量与小麦地上部分生物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5.三种评价土壤氮素矿化的方法相比,室内培养的矿化速率田间氮素平衡田间原位培养,其中室内培养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平均是田间原位培养的3.55倍,这与前一方法为氮素矿化提供了适宜的水分、温度等条件有关。田间条件下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空间变异较大是影响原位培养方法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
|
|
|
1 |
张兴昌,邵明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素流失规律[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
2 |
王其兵,李凌浩,白永飞,邢雪荣;气候变化对草甸草原土壤氮素矿化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
3 |
李勇;徐阳春;郭世伟;沈其荣;;不同覆盖旱作水稻对后茬大麦生长和土壤氮素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6期 |
4 |
刘忠宽;智建飞;秦文利;;内蒙古草原羊尿斑块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J];华北农学报;2007年S2期 |
5 |
吴林;蔡冬清;乔菊;周莎莎;卞坡;余立祥;刘星海;余增亮;吴跃进;;控失氮肥控制氮素径流损失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
6 |
张学上;;对几种豆科绿肥作物在生长期中对土壤氮素影响的初步探索[J];陕西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
7 |
巨晓棠,边秀举,刘学军,张福锁,毛达如;旱地土壤氮素矿化参数与氮素形态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年03期 |
8 |
朱新开,周正权,胡宏,周君良,郭文善;土壤氮素与小麦产量和品质关系及在施氮推荐中的应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9 |
贺发云,尹斌,蔡贵信,金雪霞,李辉信;菜地和旱作粮地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比较[J];土壤通报;2005年01期 |
10 |
邹亚丽,马效国,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陈文,罗彩云,段廷玉,陆妮;苜蓿后茬冬小麦对氮素的响应及土壤氮素动态研究[J];草业学报;2005年04期 |
11 |
王改兰,段建南,李旭霖,贾宁凤;黄土丘陵区土壤—作物系统氮素特征与管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5期 |
12 |
李群平;;洛阳市植烟土壤养分现状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
13 |
包耀贤;吴发启;贾玉奎;;黄土丘陵沟壑区坝地和梯田土壤氮素特征与演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4 |
许自成;郭燕;邵惠芳;毕庆文;汪健;王海明;黎根;;恩施烟区土壤氮素和烤烟烟碱含量的分布特点及关系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5期 |
15 |
冯育青;陈月琴;阮宏华;张海娣;傅丽娜;;苏州太湖湖滨带不同水分梯度土壤氮的时空变异特征[J];华东森林经理;2010年01期 |
16 |
王霞;崔键;周静;;包膜尿素对旱地红壤氮素垂直迁移特征的影响[J];土壤;2011年03期 |
17 |
葛旦之;苏国栋;严民建;;红黄泥土壤供氮特性的研究 Ⅲ.土壤供氮量的预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S1期 |
18 |
马成泽,何方;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氮素盈亏分布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19 |
彭琳,王继增,余存祖;侵蚀旱作土壤氮素吸收利用与淋溶流失[J];水土保持学报;1996年02期 |
20 |
刘小兰,李世清;土壤中的氮素与环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