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遥感的黄陵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监测

吴琴  
【摘要】:以1987年10月8日和2002年8月30日两期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选择地处子午岭山区的黄陵县为研究区,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地物信息,获取了两期黄陵县土地利用分类图。然后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总体状况、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转移方向这三个方面分析了1987~2002年15年间黄陵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并且对该县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林地、草地、耕地始终是黄陵县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它们三个的总面积占黄陵县土地总面积的98.18%(1987年)、94.46%(2002年)。从1987年到2002年,耕地和草地面积明显减少,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明显增加。其中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园地和林地;变化率最大的是园地,其次是耕地和居民点。 2.研究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且以旱地的减少为主,主要转变为园地、灌木林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面积增加不太明显,林地增加主要来自于草地和沟坡上的旱耕地。草地主要是东部黄土沟坡上的草地逐渐演化为灌木林,土石山区的草地转变成有林地;与此同时,土石山区的零星耕地和黄土塬区沟坡上的一些耕地退耕撂荒,变化为草地。增加的园地主要由塬面耕地转化而来,集中分布在交通方便的公路两侧。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主要来自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周围的塬面耕地。水域面积减少了22.79hm2,主要表现为河流面积的减少和水库面积的增加。 3.黄陵县15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以及政治经济政策。 最后,针对本次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运用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结合GPS、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来提高信息提取的精度;结合区域景观格局分析来更全面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同时,以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研究为基础,结合黄陵县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黄陵县土地利用的建设性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王玉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8期
2 卢秀丽;刘秀红;赵伟娜;;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析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2年32期
3 郑凯;管磊;刘佳佳;;利用多光谱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4 冯春;郭建宁;闵祥军;李杏朝;傅俏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新进展[J];遥感信息;2006年03期
5 王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重点之一: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个例比较分析[J];地理译报;1996年03期
6 陈佑启,PeterH.Verburg;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7 张佩芳;王茂新;;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巴卡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动态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8 郭鹏,孙艳玲,刘洪斌,武伟;基于知识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徐新良;刘纪远;庄大方;;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监测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10 甘甫平,王润生,王永江,付正文;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分类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1999年04期
11 张靖;同丽嘎;董建军;张庆;牛建明;张雪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12 陶季;冯金朝;;“3S”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13 加尔肯;王文杰;朱海涌;丹尼尔;;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调查分析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07年03期
14 巴雅尔,敖登高娃;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相关领域及其研究态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5 李宏伟,王洁宇,郭春霞;郑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测绘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6 王素敏,翟辉琴;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4年02期
17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地类面积、比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18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19 陈鹏飞;张志强;;长武县五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1990-2015)[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2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玉芳;;我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若干标准化问题探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毅华;叶长盛;;珠江三角洲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趋势的典型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3 吴国玺;申怀飞;郑敬刚;;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4 曹雅萍;;西安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配置评估[A];交通治理与空间重塑——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20年
5 吴杨青;柯红军;潘进;;基于矢量瓦片的土地利用现状成果更新与交互研究[A];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30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20年
6 周军;周青峰;马亮;郭莉;;无桩共享单车使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为例[A];交通治理与空间重塑——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2020年
7 戴双兴;;财政体制变革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行为的历史互动[A];201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丁军;王志青;陈向东;胡楠;;天津市大比例尺度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实践[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谢锦;;基于DEA的长沙市土地利用评价[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木壮;吴涛;;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省土地利用策略[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1 瞿理铜;;低碳经济视角下土地利用调控的思路探讨[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2 王桂波;韩玉婷;南灵;;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差异分析[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3 李裕梨;董玉祥;;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4 陈瑜琦;王静;;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中国土地利用战略的首要任务[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5 单婳婧;;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研讨[A];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6 杨文轩;张旭;;基于CA-Markov模型的兰州市土地利用预测研究[A];201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7 刘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与开发问题研究[A];201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8 赵雲泰;张晓玲;杜官印;;城市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以河南省为例[A];201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9 王国玉;史静佩;;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效益——以山西省寿阳县为例[A];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0 胡海峰;贾玫;;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以白城市为例[A];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东亚;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力学方法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黄晴;城市代谢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Sajjad Saeed;林缘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国东南部杉木林生物量碳动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4 王秉义;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的生态响应与优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5 鞠洪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年
6 温礼;高分辨率雷达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涛;基于3S技术的洞庭湖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8 闫喜凤;区域空气质量与水质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9 张倩;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年
10 侯蕾;北方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年
11 张雁;山区水源地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与保护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12 范业婷;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13 刘中秋;土地利用变化并行模拟中CA模型改进[D];武汉大学;2013年
14 刘骞;城市商业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均衡分析[D];武汉大学;2015年
15 王琎;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年
16 李同飞;考虑土地利用的交通网络建模及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17 卢德彬;中国PM_(2.5)的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18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9 李学梅;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20 贺瑜;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琴;基于遥感的黄陵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监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郑凯;利用多光谱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徐春迪;基于3S技术的宝鸡市金渭两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小波;犍为县土地利用/覆被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何美香;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高子龙;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苏海霞;沽源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晶辉;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9 卫建军;延安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小亭;“3S”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11 徐秋晓;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龙口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监测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2 孙进;山东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1年
13 曲盈帆;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14 杜会石;半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5 但长军;湖北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6 苏俊文;无锡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旅游驱动力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7 李晶晶;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18 杨成乐;拜城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D];新疆大学;2017年
19 鄢月莉;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20 彭鹏;神木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吴向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听取土地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汇报[N];宁波日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郑亚丽 刘健 通讯员 柯庆君 方珊瑶;山水之间,土地利用“点状开花”[N];浙江日报;2021年
3 记者 丁时慧;“三会合一”推动土地利用规范管理[N];常德日报;2020年
4 记者 杨鸣宇;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N];德州日报;2020年
5 ;以高质量土地利用促进高质量发展[N];联合时报;2020年
6 全媒体记者 叶森;把土地利用综合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N];开封日报;2020年
7 记者 徐梦倩 通讯员 王雪军;大桥新区“三结合”推进拆后土地利用提质增效[N];嘉兴日报;2019年
8 记者 余美君;探索推进垦地土地利用一体化助推乡村振兴[N];海南农垦报;2019年
9 记者 郭敏;粮食和土地利用转型将带来新商机[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
10 记者 杨德坤;舞钢市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平顶山日报;2018年
11 记者 袁媛;发展品质农业 做好土地利用[N];绵阳日报;2018年
12 记者 徐斌姬;我市以95.98%的拆后土地利用率领跑全省[N];湖州日报;2018年
13 记者 刘立新 特约记者 左金安;河南从三方面推进土地利用综合改革[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14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李风;努力形成土地利用新格局[N];浙江日报;2018年
15 ;将“三改一拆”进行到底 把“两美”要求落到细处[N];浙江日报;2016年
16 记者 钱祎;我省145个“三改一拆”大项目集中开工[N];浙江日报;2016年
17 本报记者 钱祎;拆改并举拓空间[N];浙江日报;2016年
18 本报记者 车娜;协同发展,从优化用地开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19 本报记者 钱祎;重拆更重用 发展新空间[N];浙江日报;2016年
20 记者 张聆听;全省拆后土地利用和三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昨在我市举行[N];台州日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