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王阳  
【摘要】: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引起的气流传播性病害,是世界各主要麦区,也是我国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监控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抗锈良种是综合控制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易行和对环境安全的核心措施。但是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频繁,可以通过变异产生新的毒性小种,导致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失效,引起小麦条锈病周期性流行危害。因此,阐明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的原因和规律,提出有效对策,以延长小麦品种使用寿命,是小麦条锈病防治和小麦育种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小麦条锈菌主要是通过突变和异核作用产生致病性变异,病原菌突变体库的构建是对其进行分子遗传分析的重要手段,也是克隆致病相关基因的捷径。本研究探索了产生小麦条锈菌突变体的途径,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比较了电击转化,EMS化学诱变以及基因枪轰击产生条锈菌毒性突变体的效果,结果表明,电击转化不能有效的产生条锈菌毒性突变体,EMS化学诱变以及基因枪轰击均可有效的产生毒性变异,可以用来建立转化体系。 2.建立了化学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最佳体系:研究中发现诱变剂对处理当代条锈菌夏孢子的各项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削弱性影响,使其夏孢子存活力降低,致病力减弱和繁殖能力下降。不同处理时间和浓度的夏孢子萌发率经CurveExpert(1.3)MMF和Harris两个模型拟合的曲线为倒S型,表明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率在EMS处理的浓度曲线和时间曲线上均有一个最适拟合系数,且夏孢子对低剂量EMS十分敏感。据此构建的EMS对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最佳诱导体系为:室温下,pH=7.0,C=0.03mol/L,T=6-8min。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此处理环境下的致死率在80%~90%之间,根据微生物诱变筛选最佳诱变剂量的选择标准,上述处理可作为小麦条锈菌化学诱变的主要参数。 3.建立并优化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枪法转化体系:影响基因枪转化率的因素很多,包括微弹的速度、射程、金粉用量、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密度和水化时间、轰击时的氦气压,爆破膜承载压力,金粉颗粒的直径等多种因子。本实验研究表明在爆破膜承载压力为650、900Psi,爆破膜与承载膜之间的距离为2.5cm,承载膜与阻挡网之间的距离为0.8cm,阻挡网与靶细胞之间的距离为6cm,氦气压力2.7×104 Pa以及金粉颗粒直径为0.6μm时,萌发率较高但是转化率低,而在爆破膜承载压力为1100、1350和1550 Psi,爆破膜与承载膜之间的距离2.5cm,承载膜与阻挡网之间的距离为0.8cm,阻挡网与靶细胞之间的距离为6cm,氦气压2.7×104Pa以及金粉颗粒直径为0.6μm时,萌发率相对较低但是转化率较高。此外,在对小麦条锈菌转化体系的其它条件研究发现,每一枪锈菌用量0.2mg,金粉用量每枪500μg,质粒1μg,水化2h时所得转化率较高,以上结果作为基因枪转化小麦条锈菌的主要参数。 4.明确基因枪法转化条锈菌后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特点:以携带报告基因GUS基因的质粒(pGUS6L20)转化小麦条锈菌,随爆破膜承载压力增大GUS基因瞬时表达率逐渐升高,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承载膜压力为1100、1350、1550psi下时均可瞬时表达。在1350psi和1550psi爆破膜承载压力下转化率相对较高可达到0.2%和0.34%,但是转化后的夏孢子萌发率只有25%左右。还发现x-gluc染色后,有些孢子颜色呈深蓝色,有些孢子则呈浅蓝色,表明在锈菌孢子中GUS的拷贝数和表达量有差别。以携带抗性基因hpt的质粒(pKLHyg14)转化条锈菌夏孢子,在爆破膜承载压力为650Psi、900Psi、1100Psi下,转化后的条锈菌夏孢子在含有50μg/ml潮霉素B的培养基上的萌发率都比对照有显著的提高,说明hpt抗性基因已在夏孢子中表达。因此报告基因GUS和抗性基因hpt均可作为条锈菌转化体的筛选标记。 5.筛选了具有不同毒性变异特点的小麦条锈菌CY17和CY31突变菌系:CY17有4个毒性突变菌系17M1~17M4:17M1中7个突变菌株都对早洋发生了无毒性突变;17M2对南大2419发生了毒性突变;17M3同时对南大2419和水源11都发生了毒性突变;17M4对阿勃、水源11也同时为毒性突变。CY31有3个毒性突变菌系31M1~31M3:31M1中5个菌株对尤二和T.E为毒性突变体、31F14-1对丹麦1号只为中感,而31MutS1是CY32; 31M2和31M3分别为两个无毒性突变体31C7-1和31C7-2,它们在繁殖一代时对其筛选品种中四有致病能力,但在繁殖3~4代后,其致病力丧失,且对大部分鉴别寄主的反应型也随着降低。表明了EMS的多位点诱变作用。聚类图表明各突变菌系与其原始菌株的相关系数都在85%以上,每个菌系中都有对不同品种发生多种微小突变的菌株,说明突变菌系与原始菌株既有一定的同源关系,又有微小的毒性变异区别,是化学诱变剂EMS诱导单点突变和逐步突变后的结果。而且CY17以无毒性突变体居多,CY31则以毒性突变体居多,表明诱导后的弱毒菌株多为无毒性突变,而强毒性小种则主要为毒性变异。 6.基因枪法转化条锈菌毒性突变体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小麦条锈菌白化单孢菌系-5为转化受体,以分别含有GUS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t)的质粒为载体,采用基因枪法转化小麦条锈菌。以携带报告基因GUS基因的质粒pGUS6L20转化小麦条锈菌后,在可裂膜为1350和1550Psi时,检测到GUS基因在其后代中表达;以携带抗性基因hpt的质粒pKLHyg14转化小麦条锈菌后,在可裂膜为1100Psi时,得到两个稳定的毒性突变菌株M1100-4-2、M1100-4-3。M1100-4-2菌株对南大2419的毒性减弱,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型;M1100-4-3菌株在南大2419的反应型由野生菌系的4型变为2 ,3型,毒性发生分化。采用中国鉴别寄主对突变体的毒性研究表明,各突变菌株的毒性均较原始菌系发生了明显改变。转化获得的突变体生物学特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对多数筛选品种的毒性丧失,且潜育期延长。进一步用Hyg基因特异PCR在两个突变菌系中均扩增到目的片段,表明M1100-4-2、M1100-4-3的突变是由Hyg基因插入引起的。 本项目采用化学诱变法建立了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菌系,采用基因枪轰击导入外源基因标记,获得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突变体,建立了条锈菌致病性遗传研究新的技术体系,为条锈菌毒性基因的克隆和阐明条锈菌毒性变异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肖兰;崔昌华;刘文波;郑服丛;;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J];热带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2 卢丽丽;张如佳;王美南;王阳;井金学;李振岐;;基因枪法导入GUS基因获得小麦条锈菌突变体[J];植物病理学报;2009年05期
3 王欣丽;;小麦条锈菌的紫外诱变处理及致病性变异体的筛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王阳;王美南;张如佳;徐长刚;冯强;李振岐;;基因枪法转化基因在小麦条锈菌中的瞬时表达[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6期
5 姚秋燕;王国芬;徐智斌;王美南;王阳;井金学;;EMS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卢丽丽;张亮;严引娣;王美南;王阳;井金学;;一种快速分离小麦条锈菌转GUS基因转化体的方法[J];西北农业学报;2009年01期
7 吴立人;1989、1990年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91年03期
8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金明安;2000-200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9 张如佳;王阳;王美南;井金学;李振岐;;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刘泉姣,唐玉兰,刘青春,张柏松;山东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及致病力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11 贾秋珍,金社林,李继平,曹世勤;1995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1996年09期
12 李艳芳,赵廷元,郑培绩,郝秀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9期
13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85年02期
14 汪可宁,吴立人,孟庆玉,谢水仙,路端谊,袁文焕,于孝如,宋位中,刘守俭,王吉庆,杨家秀,黄光明,李艳芳,杨世诚;1975—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年02期
15 朴春根;小麦条锈菌小种世系和抗白粉病基因Pm2的RAPD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2期
16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几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致病特性[J];植物保护;1981年02期
17 杨家秀;黄光明;刘正德;;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研究简结[J];今日种业;1986年05期
18 园田;;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29号急骤上升[J];种子科技;1988年04期
19 魏国荣,康振生,黄丽丽,王瑶;小麦条锈菌被重寄生现象的电镜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1996年01期
20 刘小花;张岚岚;朱长青;陈昆松;徐昌杰;;Micro-Tom番茄矮化微型机制及其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遗传;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王国力;黄培堂;黄翠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新型突变体的分子设计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刘婧;张方;王宝山;陈凡;谢先芝;;水稻光敏色素B缺陷型突变体具有较强的干旱胁迫耐性[A];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农业——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孙璐;文欣;谭英;李贺阳;赵月芳;牛聪伟;席真;;原卟啉原氧化酶及其突变体的酶学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万崎;章晚联;陈新文;;丙型肝炎病毒E2糖蛋白糖基化突变体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周静;张国珍;彭友良;;稻瘟病菌一个菌落生长缓慢突变体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金卫;;水稻长护颖突变体初步研究[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朱传凤;吴家和;何朝族;;一个水稻半矮秆突变体的鉴定及其分子功能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8 张舒亚;周明国;李红霞;;稻梨孢抗嘧菌酯突变体B9-R2的生物学性状研究[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才林;赵凌;周寿芳;;广亲和eui水稻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的遗传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代西维;段迎辉;陈玥颖;郭军;黄丽丽;康振生;;小麦条锈菌PsMAPK1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阳;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曹丽华;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张树梅;NP突变体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机制及形成流感病毒病毒样颗粒的关键蛋白[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4 孟亚雄;8个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致病类群)遗传差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5 田义新;拟南芥糖感知信号突变体mig3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6 赵淑娟;突变体黑羽鹌鹑的纯化及其MHC class Ⅰ基因多态性与免疫功能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蔺洁;枯草溶菌素转换酶9基因新突变的发现及其功能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8 刘堰;重组人白介素-2(IL—2)突变体克隆及在巴斯德毕赤酵母系统中的表达与纯化[D];重庆大学;2002年
9 杨在君;小麦三雌蕊突变体幼穗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金凤;KGF-2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丽丽;基因枪法导入GUS基因诱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郑肖兰;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遗传转化体系和突变体库的建立[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4年
3 徐美隆;丽格海棠遗传转化及离体诱变体系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4 纪丽丽;杨树基因枪多基因共转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孙丽萍;番茄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和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6 董凤丽;96-Ⅱ喜树组织培养及其转CMO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陈再冉;虎纹捕鸟蛛毒素-Ⅳ突变体K27A的化学合成与性质以及两种海南敬钊缨毛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飞;甘薯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孙嗣梅;蓖麻毒素A链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纯化和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10 樊晓莉;日本结缕草植株再生体系优化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天舒;玉米中可提取抗艾物质[N];健康报;2010年
2 记者  龙军;杂交稻种子鉴定找到新方法[N];光明日报;2006年
3 记者 朱兴忠;甘州重离子束选育玉米新品种获突破[N];张掖日报;2008年
4 江南雪舞;病毒“善变”[N];大众卫生报;2005年
5 胡必强记者 赵凤华;我科学家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N];科技日报;2007年
6 申淳;我国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7 近物所;甘肃重离子辐照玉米诱变育种有新突破[N];农资导报;2008年
8 安芬奇;我国育成膏桐新品种[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9 刘舒 李安安;张启发团队克隆出新基因[N];江苏科技报;2008年
10 科综;水稻“长生不老”可被制约[N];大众科技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