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黄土丘陵区农林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途径的探讨
【摘要】:
利用水保所特别是安塞站的研究成果及有关资料,在对黄土高原及安塞黄土丘陵区自然资源特征,农林果牧业生产的有利、不利条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整治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新途径、新目标,对安塞黄土丘陵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抓生态环境建设及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新形势下,现代化农林果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历史景观研究表明,六千年前的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曾有着广袤的森林和草原,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69%。随着人口增加及毁林开荒的传统农作模式延续,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自秦汉以后,经历了几次大的植被破坏,森林面积显著减少,到1949年时仅为6.1%,现代土壤侵蚀加剧。因此,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成为黄河流域头号生态环境问题。
2.分析了安塞黄土丘陵区农业资源优势、主要限制因素和存在问题。认为该地区土地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农林果牧综合发展。但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破碎,土地脊薄,改造任务艰巨;气候干旱,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文化教育、交通、通讯及商品生产相对滞后,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过去传统的以粮为主,广种薄收的自给性小农经济和滥牧、过牧的落后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必须彻底改变。水保所在安塞纸坊沟和宝塔区燕沟开展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研究及创建的实体模型证明,只要实施科学治理和生态农业建设,黄土丘陵区就可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3.初步提出了安塞县农林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途径
1)经济一生态型土地利用结构。即:农田和果园、经济林约占20%~30%,实行集约经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取得必要的粮食和经济效益;剩余约60%~70%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以生态效益为主,兼发展林、牧等相关产业,亦可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2)农业发展方向及途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包括水利设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全县尽快实现人均2~3亩基本农田:调整种植业结构;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综合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作物质量与产量,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保证粮食安全。
3)根据植被地带性特征和安塞气候、植被分区,合理配置安塞生态林草和经济林果。重视经济林果的集约化、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使生态为主的林草植被覆被率达50%以上。
4)从尝试“一乡(镇)一品”入手,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实现农、牧业生产产业化,尽快创出乡镇或全县的主要产品品牌。这也是实现经济一生态协调、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途径。
5)积极开展“以草定畜,夏秋轮封轮牧,冬春舍饲催肥,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试验示范。探索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发展现代化草地畜牧业的科学途径和模式。
4.根据《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要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黄土丘陵区一定会迎来“天蓝、山青、水秀、粮丰、业兴、民富”的美好明天。
|
|
|
|
1 |
徐勇,RoyC.Sidle,景可;黄土丘陵区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S1期 |
2 |
吴钦孝;刘向东;施立民;;浅谈固原县东部黄土丘陵区的林业发展方向[J];宁夏农林科技;1982年04期 |
3 |
杨文治,韩仕峰,侯宝华;杏子河流域的土壤水分资源与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1984年04期 |
4 |
王绍中;;黄土丘陵旱区土壤营养元素状况与化肥施用[J];河南农业科学;1984年10期 |
5 |
鲁向平;吴存良;;黄土丘陵区果树发展可行性评估[J];陕西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
6 |
刘梅;范兴科;;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1992年02期 |
7 |
鲁子瑜,关秀琦,程积民,马志仁,刘克俭,郭鹏;黄土丘陵区集流整地造林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2期 |
8 |
吴钦孝,赵鸿雁,魏坤;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灌木林生态适应性评价[J];宁夏农林科技;1995年01期 |
9 |
程积民;宁南黄土丘陵区立体型高产半人工草地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1996年01期 |
10 |
杨新民;杨文治;;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及土壤水分资源特征研究[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6年01期 |
11 |
马粉鸾,高成亮;提高黄土丘陵区枣树成活率的措施[J];山西农业;1997年12期 |
12 |
刘国玲,丁建波;黄土丘陵区大扁杏栽培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2年04期 |
13 |
董三孝;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对土壤入渗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4期 |
14 |
金雁海;柴建华;朱智红;菅汀夫;;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坡面径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
15 |
刘江华;徐学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J];陕西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
16 |
;综合应用现代技术加速黄土丘陵区固原县农业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86年Z1期 |
17 |
赵更生;兰晓泉;郑剑英;徐福利;段建南;;黄土丘陵区旱地肥料效应与合理施肥[J];水土保持研究;1989年01期 |
18 |
陈国良;山仑;巨仁;刘忠民;王继武;侯庆春;黄凯;袁秉政;郭保安;;黄土丘陵区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定位试验的效益与启示[J];水土保持研究;1990年01期 |
19 |
祁德才;;黄土丘陵区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力的途径与技术研究[J];草业科学;1992年03期 |
20 |
焦菊英;刘元保;唐克丽;;小流域沟间与沟谷地径流泥沙来量的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