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皮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调查发现咸阳地区危害昆虫标本的害虫有4目10科22种,其中鞘翅目数量最多,占调查种群数量的86.2%,皮蠹科占鞘翅目的66.7%,花斑皮蠹个体数占皮蠹科的61.7%、占调查种群数量的31.9%。因此,皮蠹类是该地危害昆虫标本的主要类群,而花斑皮蠹是危害昆虫标本的优势种。
室内饲养研究表明:花斑皮蠹在陕西咸阳地区一年发生1-2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昆虫标本体内及标本盒缝隙等处越冬; 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5-7天,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卵期8-12天,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虫危害期长达5-7个月,成虫不需要补充营养,交尾呈“V”型,有趋光性、假死性、群居性等习性,成虫平均寿命16d左右;饥饿幼虫无互相残食的习性,饥饿365d以上的幼虫,其成虫生殖力下降60%以上。
在温度为27℃,相对湿度为75%左右条件下,花斑皮蠹末龄幼虫头数(x)的对数值-logx与其化蛹历期(Y)间呈近似的线性关系:Y=9.75+14.58logx。其发育的适温范围27.8℃-35℃,当温度高于37.8℃或低于17.8℃时,其生长发育会受到抑制;卵、幼虫、蛹、成虫产卵前期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5℃、15.9℃、14.6℃、13.6℃、15.5℃,有效积温分别为113.25 d·℃、513.43 d·℃、71.29 d·℃、43.67 d·℃、716.67d·℃。
利用控温设置防治结果表明,越冬幼虫在温度为-30℃条件下处理1-2d、-25℃处理3-5d、-20℃处理5-7d,生长期幼虫在-20℃处理1-2h、其它虫态处理2-3d, 50℃条件下处理3-4个小时、60℃条件下处理1-2个小时,其死亡率均达到100%。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4种供试药剂对花斑皮蠹3-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京绿一号1200倍(含0.38%苦参碱)和24.5%虫无敌乳油2500倍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20%杀灭菊酯乳油3500倍,2.0%阿维菌素9000倍效果较差。
花斑皮蠹不同虫态对磷化铝熏蒸剂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成虫、3-4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卵。当温度相同时,随着甲酸乙酯对花斑皮蠹成虫处理用量的增大或处理时间的延长,花斑皮蠹成虫的死亡率越高;在温度为20-35℃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甲酸乙酯对花斑皮蠹成虫的熏蒸效果降低,20℃时熏蒸效果最好;用50g/m3甲酸乙酯熏蒸48h或55g/m3熏蒸24h,各虫态的死亡率均达到100%。25℃下,用溴甲烷与磷化氢两种药剂以100﹕1、100﹕2、100﹕5、100﹕10的比例熏蒸花斑皮蠹3-4龄幼虫各5h,用Bliss的独立联合作用和Sun的共毒系数进行评价,效果表明四种比例均能使溴甲烷增效,但以100﹕5的比例使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