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摘穗装置的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
【摘要】:
玉米是我国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而玉米收获仍以人工收获为主,全国机械收获率还不足5%。因此,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迫切任务,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解放劳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研制出性能可靠、结构先进的玉米收获机械亦是当务之急。
我国玉米种植规格多种多样,目前玉米收获机和种植制度、形式不匹配。玉米收获机存在结构不合理,性能不尽人意,漏摘率、断穗率、籽粒破碎率、损失率高及系列化程度不够等缺点。本文对玉米摘穗装置的结构和原理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并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及仿真手段研究开发其设计方法和技术,进一步为物理样机的试制和试验提供理论基础。
1.测定和研究了玉米植株的物理特性和摘穗过程中的机械力学特性,为摘穗机构的进一步研究设计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2.在分析研究各种摘穗装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纵卧辊式摘穗装置的摘穗原理及造成果穗损伤的机理,提出了该摘穗装置的较优型式。
3.分析了摘穗辊的直径和工作间隙、摘穗辊工作长度和倾角、摘穗辊转速和机器作业速度以及其通过能力等参数对摘穗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对部分参数进行了初步确定。
4.分析了玉米摘穗过程中果穗及茎秆的运动规律,采用Pro/E建立玉米摘穗机构的三维模型,为后续的仿真分析提供一定的参数和仿真模型。
5.运用虚拟样机仿真手段(MSC.ADAMS)对摘穗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初步仿真研究,分析在运动过程中摘穗辊本身的振动特性对整机工作性能的影响,为后期的结构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结合玉米的物理和机械特性,对玉米收获机的关键部件摘穗装置进行虚拟设计,并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对其进行动力学仿真,为今后对玉米摘穗机构物理样机进一步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提高其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
|
|
|
1 |
李旭;李湘彬;;玉米联合收获机摘穗装置比较分析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年09期 |
2 |
耿亚飞,刘保军!471039,韩勇军!471039;东方红-4YD-1玉米收获机的开发研制[J];山东农机;2000年01期 |
3 |
董宝林;;英国开发出摘穗式收割机[J];农业机械;1994年12期 |
4 |
曹文;丁俊华;李在臣;;玉米摘穗装置的设计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年01期 |
5 |
于丽颖;;4YD-2型玉米收获机的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0年08期 |
6 |
张明涛;吕新民;刘洋;;玉米摘穗装置的研究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8年03期 |
7 |
陈宝昌,庞爱国,李世柱,卞瑞峰;整秆回收型玉米收获机主要部件的研制[J];农机化研究;2002年02期 |
8 |
张春伟;倪长安;师清翔;刘师多;;玉米收获机摘穗装置主要结构和运动参数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9 |
宋林平;;玉米收获机的分类与摘穗机构[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6年05期 |
10 |
沈景明;王薇;;玉米摘穗机构的研究与试验[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年01期 |
11 |
范国昌,王惠新,籍俊杰,曹文虎,刘焕新,郝金魁,陈德润,周祖锷,王士怀;影响玉米摘穗过程中籽粒破碎和籽粒损失率的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
12 |
范国昌,王惠新,张辉辰,郭恒,刘焕新,郝金魁;影响板式玉米摘穗机籽粒破碎和损失的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3年S1期 |
13 |
范国昌,齐新,张辉辰,周祖锷;摘穗青贮型玉米复式割台的试验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
14 |
范国昌,周祖锷;玉米摘穗——秸秆青贮型复式割台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
15 |
陈玉清
,李广德
,来新沅
,宋洪超;玉米组合式摘穗装置研究及应用[J];科学中国人;2000年05期 |
16 |
郭玉富;;4YW-3型悬挂式玉米收获机[J];农业机械;2000年07期 |
17 |
周鹏飞;系列玉米收获机具[J];新农业;2004年10期 |
18 |
高献坤;余泳昌;徐国强;陈亮;杨富营;;4YW-2A型不对行玉米联合收获机简介与测定[J];农业机械;2007年10期 |
19 |
;玉米收获割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5期 |
20 |
;金亿春雨牌4YD-3型互换割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培训教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