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分根交替灌溉施肥的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摘要】:
水分和氮素与作物生长有密切关联,农业水肥资源短缺与不合理的使用造成水肥利用率低并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交替灌溉施肥是一项新的节水施肥技术,其对作物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作物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和水分生理状况、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在交替灌溉施肥条件下水肥资源精确配置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研究交替灌溉施肥条件下水肥耦合效应,及其作物生理生化代谢变化,水分、养分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吸收利用效率等,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新的节水灌溉技术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本试验以夏玉米为供试作物,通过连续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交替灌溉施肥条件下的水氮耦合效应及其生理生态效应。2006年试验分别设置三个水氮水平,研究了不同水氮配合的产量效应、光合特性、植株水势以及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等。2007年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二因素五水平),就交替灌溉施肥对作物产量、水氮吸收与分配、水氮利用效应,以及水氮最佳配比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和进展:
1、在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夏玉米田补充灌溉和施用氮肥均有增产效应,氮素作用大于水分作用;水、氮交互作用为正效应。在供试条件下,控制性交替灌溉施肥的最佳水氮配比范围为:生育期总灌水量699~887 m3/hm2,总施氮量194~224 kg/hm2;最高产量以及相应水氮最佳配比为:最高产量6936 kg/hm2,总灌水量为816 m3/hm2,总施氮量为209 kg/hm2。在水肥异区交替灌溉施肥条件下,产量高于常规施肥灌水(5974 kg/hm2),并且最高产量的水氮投入量远低于当地生产中的常规灌水量(1800 m3/hm2)和施肥水平(300 kg/hm2),说明分根交替灌溉施肥技术节水节肥效应显著,在当地玉米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夏玉米追肥和补充灌溉均对WUE生物量和WUE籽粒产量有促进作用,水、氮交互作用为正效应;氮素作用显著大于水分作用;本试验各处理最高WUE生物量达到2.61 kg/m3,WUE籽粒产量达到1.47 kg/m3。
3、分根交替灌溉施肥能有效地提高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和氮肥效率。施氮量为150 kg/hm2,灌水量为700m3/hm2时氮肥利用率比常规管理(CI)高1倍。交替灌溉施肥能够促进养分在籽粒中的分配,减少了后期氮素在其它器官中的滞留比例。与常规施肥灌水相比,交替灌溉施肥处理的氮肥效率增加2-3倍。
4、本试验中生育期灌水量达到900m3/hm2,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土壤剖面的水分和养分即可以进行合理的渗透和运移,无论在灌水区还是施肥区硝态氮在0~80cm的区域高于其它处理,有利于作物吸收,也减少了硝态氮的淋失。当灌水量超过1350 m3/hm2时肥料的淋溶损失严重;常规灌水施肥条件下(灌水1800 m3/hm2,施氮量300kg/hm2)水氮淋失严重,水肥交替异区施肥可以减少氮素淋失,但当灌水超过1350 m3/hm2时,交替灌溉施肥的效应减弱。
5、交替灌溉施肥方式使得夏玉米生长后期叶片持绿时间长,延长了灌浆时间,有利于增加产量;灌水和施肥都能提高作物水势;中等水平的水氮投入量往往在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单叶水分利用率和叶绿素硝酸还原酶以及伤流液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
|
|
|
1 |
许祥富;林钊沐;林清火;华元刚;;灌水量对橡胶园土壤铵态氮垂直分布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2 |
孟兆江,刘安能,吴海卿;商丘试验区夏玉米节水高产水肥耦合数学模型与优化方案[J];灌溉排水;1997年04期 |
3 |
李法云,宋丽,郑良,臧树良,尚德隆;水肥耦合作用对土壤养分变化及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4 |
孟兆江,刘安能,吴海卿,杨传福,贾大林,司徒淞;黄淮豫东平原冬小麦节水高产水肥耦合数学模型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
5 |
田军仓,韩丙芳,李应海,沈强云;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及其最佳组合方案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Z1期 |
6 |
孟兆江,刘安能,王和洲,庞鸿宾,贾大林;冬小麦一夏玉米一年二作制节水高产水肥耦合数学模型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年11期 |
7 |
田德龙;史海滨;王长生;薛铸;戴佳信;;盐渍化土壤向日葵水-肥耦合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0年06期 |
8 |
王进鑫,张晓鹏,高保山;水肥耦合对矮化富士苹果幼树的促长促花作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3期 |
9 |
李法云,宋丽,官春云,葛旦之,刘作新;辽西半干旱区农田水肥耦合作用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4期 |
10 |
尹光华,刘作新,李桂芳,梁海军,蔡崇光;辽西半干旱区春小麦氮磷水耦合产量效应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
11 |
刘玉涛;王宇先;魏湜;连永利;闫锋;;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玉米磷水耦合效应及优化模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2 |
徐岩;于海业;张蕾;;水肥耦合对生菜产量的影响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04期 |
13 |
尹光华,刘作新,李桂芳,梁海军,蔡崇光;水肥耦合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6期 |
14 |
王斌;马兴旺;杨涛;牛新湘;郭勇;刘骅;许咏梅;;干旱区水肥耦合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08年S2期 |
15 |
胡安焱;董新光;魏光辉;马英杰;姚鹏亮;;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干旱区红枣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年06期 |
16 |
黄冠华,冯绍元,詹卫华,王广兴,刘祖贵,吴海卿;滴灌玉米水肥耦合效应的田间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17 |
陈修斌,邹志荣,姚静,陈双臣,冯嘉玥;日光温室西葫芦水肥耦合效应量化指标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8 |
熊汉琴;王朝辉;;温室番茄水肥耦合数学模型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
19 |
仲爽;李严坤;任安;张忠学;;不同水肥组合对玉米产量与耗水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20 |
尹光华;刘作新;陈温福;蔡崇光;李桂芳;;水肥耦合条件下春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