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7Be沉降在地表分配规律及在示踪坡面侵蚀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张风宝  
【摘要】: 大气沉降核素~7Be由于连续性沉降且半衰期较短而成为研究次降雨和短期内(季节性)土壤侵蚀规律的核素,目前对~7Be的利用主要基于~7Be与137Cs、210Pbex具有相似的沉降-土壤吸附-运移规律,而对于~7Be自身示踪土壤侵蚀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及利用~7Be示踪研究坡面侵蚀过程的报道较少。 本文以野外采样、布设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7Be区域沉降特征,植物对~7Be的截留吸收,~7Be沉降后在土壤-径流-泥沙-植物中的分配规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单独利用~7Be示踪技术,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研究次降雨小区坡面侵蚀过程的动态演变,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7Be沉降特征及在地表分配的规律 黄土高原地区雨水中~7Be浓度变化较大;~7Be月沉降量雨季大于非雨季,月沉降量与月降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7Be月干沉降量在冬春季较大,雨季较小。~7Be在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可交换态量较少,土壤粒径小于0.001mm土粒吸附~7Be量占土壤中~7Be总量的65%左右。 地表不同层次的植被覆盖物都截留吸收~7Be,不同植物种中~7Be含量的差异很大,不同类型植物中~7Be的平均含量是草本植物半灌木及小灌木种植作物;玉米叶中~7Be量约占整株玉米中~7Be量的68%-78%。不同植物类型在生长过程中体内~7Be含量的变化明显不同,但单位面积截留吸收~7Be量都呈增加趋势,随着植物的生长,对土壤中~7Be含量影响越来越大。 通过对各小区的分析发现,在整个雨季坡耕地小区约3.21%的~7Be随径流流失,约9.86%是随泥沙流失;荒草地小区中2.39%的~7Be随径流流失,0.97%随泥沙流失,29.96%的被植被截留吸收;灌木地小区中约1.18%的~7Be随径流流失,0.53%随泥沙流失,31.83%被植被截留吸收。因此在利用~7Be示踪土壤侵蚀时一定要考虑径流因子和植被因子对示踪结果的影响。 2 ~7Be示踪估算土壤侵蚀速率定量模型精确度的验证 在长宽相同坡度不同的径流小区,进行人工模拟降雨,利用Walling模型和杨明义模型能够准确计算小区坡面片蚀量,在没有发生细沟侵蚀的5°小区,与实测侵蚀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67%和1.9%;Wilson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出降雨过程坡面的总侵蚀量,与实测值比较,相对误差为3.59%~14.47%。利用Wilson模型可以弥补Walling模型和杨明义模型只能计算片蚀量的不足,比较准确的计算出整个坡面的侵蚀量。 3小区坡面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对于面积相同的小区,通过利用Walling模型计算的片蚀量及人工手测细沟侵蚀量,发现小区坡面中上部片蚀强度高,距坡脚3.5m左右的区域片蚀最剧烈,在坡面下部有沉积出现;小区坡面中下部细沟侵蚀强度大,距坡脚1.5m左右区域侵蚀剧烈;一般情况下,侵蚀强度在小区距坡脚1.5~3.5m的区域内侵蚀强度最大,坡上部和坡脚侵蚀强度弱。 片蚀泥沙主要来源于小区坡面距坡顶0~2m区域,占总片蚀量的60%以上,细沟侵蚀泥沙主要来源于坡面的中下部,占总细沟侵蚀量的75%以上;整体上侵蚀泥沙主要来源于小区坡面中部。 利用~7Be示踪计算出次降雨侵蚀后小区坡面的泥沙输移比,各小区泥沙输移比在0.687~0.987之内,除5°小区外,其它小区泥沙输移都比接近于1。 4利用~7Be示踪定量区分次降雨侵蚀过程中片蚀和细沟侵蚀量的动态变化 利用杨明义模型定量分析了次降雨下坡面片蚀向细沟侵蚀动态演变过程。发现实测细沟出现时间和模型计算的细沟出现时间比较接近,最大片蚀速率出现时间总早于最大细沟侵蚀速率出现的时间;侵蚀最剧烈的时间发生在降雨的中前期,是片蚀和细沟侵蚀最强烈的时段;各小区的侵蚀量差别主要源于细沟侵蚀量的差别,片蚀量差异并不大。 结合~7Be示踪坡面侵蚀过程的结果,研究发现小区内坡面细沟分维数不仅可以表征细沟的发育过程,细沟发育的复杂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整个坡面侵蚀过程中侵蚀强弱的动态变化。 5次降雨侵蚀过程中泥沙颗粒组成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次降雨过程中侵蚀泥沙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够反映泥沙颗粒组成的变化,0.001mm泥沙颗粒粒径是泥沙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变化的临界直径。对仅发生了片蚀的小区,泥沙颗粒体积分维数与侵蚀前坡面土壤颗粒体积分维数相比明显变小;对于片蚀和细沟侵蚀都发生的小区,泥沙颗粒体积分维数与侵蚀前坡面土壤体积颗粒分维数相比变化复杂;片蚀有导致大于0.001mm的泥沙颗粒含量增大的趋势。 在小于25°的小区泥沙有机碳含量随降雨的进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25°和30°小区的变化不大;各小区侵蚀泥沙都富集有机碳,与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呈显著性增高。小于25°的各小区片蚀过程更易于富集有机碳,细沟侵蚀产生的泥沙有机碳含量小于片蚀产生泥沙的有机碳含量,但不管是片蚀量增大和还是细沟侵蚀增大,都能导致泥沙中有机碳含量的降低。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壤有机碳的流失程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佩华;;我所培养土壤侵蚀方面研究生情况[J];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88年01期
2 刘元保;朱显谟;周佩华;唐克丽;;黄土高原坡面沟蚀的类型及其发生发展规律[J];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88年01期
3 赵晓光;黄土高原细沟产生的动力基础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08期
4 刘元保;朱显谟;周佩华;唐克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垂直分带性研究[J];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88年01期
5 周佩华,刘炳武,王占礼,郑世清;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1年05期
6 董有浦;张庆国;严力蛟;;植物篱技术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刘刚;杨明义;刘普灵;田均良;;~7Be示踪坡耕地次降雨细沟与细沟间侵蚀[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8 李敏;;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与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12期
9 王贵平,曾伯庆,蔡强国,陆兆熊(S.Luk);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侵蚀及预报研究——第二部分 细沟侵蚀[J];中国水土保持;1992年11期
10 郑粉莉,唐克丽,张成娥;降雨动能对坡耕地细沟侵蚀影响的研究[J];人民黄河;1995年07期
11 郑粉莉;黄土区坡耕地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8年01期
12 张风宝;杨明义;王光谦;;~7Be示踪法估算土壤侵蚀速率模型计算结果比较[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2期
13 王贵平;细沟侵蚀研究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1998年08期
14 丁文峰,李占斌,鲁克新,丁登山;坡面细沟发生临界水动力条件初探[J];土壤学报;2003年06期
15 雷阿林,唐克丽;黄土坡面细沟侵蚀的动力条件[J];水土保持学报;1998年03期
16 王治国,魏忠义,段喜明,高昌珍,王春红;黄土残塬区人工降雨条件下坡耕地水蚀的研究(Ⅰ)──影响细沟侵蚀因素的综合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95年02期
17 高尚武;;黄土高原土地規划的意見[J];林业科学;1957年02期
18 趙秦丹;;略論西北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J];人民黄河;1957年05期
19 竺可桢;;对于今后黄土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意见(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会议上的发言)[J];人民黄河;1960年01期
20 ;加快绿化速度 根治黄土高原[J];山西林业科技;197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钦孝;赵鸿雁;;黄土高原林草植被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的配套技术措施[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上官周平;;适度开发黄土高原 保障区域粮食平衡[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3 方佩敏;;怀念表姐夫刘东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4 胡正海;;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建议[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5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6 王俊杰;;关于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安芷生;张信宝;周杰;李小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土旱地水份保持[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上官周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整治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杨晓华;李文科;;崆峒山气候素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风宝;~7Be沉降在地表分配规律及在示踪坡面侵蚀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海光;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4 刘祥宏;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5 庞敏;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8 宋娟丽;黄土高原草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10 龚明贵;黄土高原主要树种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及提高宿主抗旱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喜军;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侵蚀速率的~7Be和~(137)Cs示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2 杜虎平;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罗珠珠;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巩晓燕;宝鸡贾村塬全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古植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安巧绒;基于信息维数的地表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王春;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罗彩云;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D];兰州大学;2006年
9 张茜;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DEM的地形信息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李紫燕;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及铵态氮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太旻;绿色畅想[N];中国水利报;2001年
2 马学增;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与发展[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3 丁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刘良芬;41块公益宣传牌扮靓黄土高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杨玉峰 通讯员 王竟;黄土高原上升起的梦想[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6 记者 刘湍康;黄委着力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水平[N];黄河报;2011年
7 张红平 郭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遥感试验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支撑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范宗胜;“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陶世龙;黄土地和它的来历[N];中国矿业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