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研究

张青峰  
【摘要】: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区域发展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从生态和经济两大系统相互耦合、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必要途径。生态经济分区是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状态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阐明不同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特征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总结自然、经济功能的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融合生态和经济要素的地域单元,并明确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单元在区域开发格局中承担的主要功能,以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在国家建设和发展格局中具有战略地位。本论文依据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从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两大系统耦合发展的历程分析入手,针对地形地貌、气候、土地、水文等生态系统状况以及人口、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连续五年(2003~2007)对黄土高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部分县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和调查成果。通过整理和分析,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研究建立基于GIS技术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分区模型和分区方法;对比分析归纳各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和经济地位,找出了黄土高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资源,针对每个生态经济区的特点,提出了今后发展得政策及措施,以期为促进形成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介绍了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研究背景,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理论与实践。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阐述了当前黄土高原进行生态经济分区的必要性,并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基础数据库(LPEEDB)建设。基于GIS设计与实现的理论和方法,利用Visual Basic6.0语言平台、MO GIS组件库以及ACCESS2000数据库,设计并实现了LPEEDB系统。 第三部分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方法,确定了区划的等级,制定了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区划的指标体系及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和产业发展的实践,在黄土高原全区范围内按照不同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途径,建立基于GIS技术与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分区模型和分区方法;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带18个生态经济区。 第五部分各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研究。定义了生态经济功能定位的概念,提出生态经济功能定位依据。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评价了18个生态经济区的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系统归纳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功能极重要的区域分布格局,并结合各分区的生态经济特征,对各生态经济区进行功能定位。 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系统总结了本论文的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趋向进行了探讨。 总体上,经过本论文的研究,作者在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陇堂,米文宝;黄土高原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张复明;;黄土高原贫困地区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突破和改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魏心镇;刘启明;;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分布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1987年05期
4 刘再兴;;黄土高原地区工业开发与布局研究(上)[J];开发研究;1990年03期
5 彭珂珊;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与发展途径[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范学科,李鹤荣,秦静远;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现状与优势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周民良;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22期
8 黎光柏;;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6年宁、甘地区考察工作综述[J];开发研究;1987年01期
9 彭琳;;多角发展 产业导向 建设经济走廊——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探索[J];水土保持学报;1989年04期
10 任邦来;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发展方向[J];甘肃农业;2003年01期
11 黄玉敏,刘小莉;黄土高原地区沙漠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2003年06期
12 杨尚英;杨冬梅;;黄土高原生态旅游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13 彭珂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与发展途径[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年02期
14 宋清玲;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农业建设问题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1年02期
15 赵小萱;;淤地坝编织黄土高原绿色梦[J];今日财富;2004年01期
16 梁峻;刘国彬;;黄土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6期
17 吴玉萍;;人口膨胀是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J];生态经济;1989年04期
18 李靖;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与举措[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年04期
19 赵家银;;留给子孙一个绿色的黄土高原[J];西部大开发;2006年02期
20 李立;;黄土高原薪炭林配置类型的研究[J];可再生能源;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尚友;梅亚东;;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与熵值[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惠泱河;;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冯晓明;傅伯杰;苏常红;;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对水资源的影响[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有实;;关于我国的水土保持问题——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5 张安录;;论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地持续利用[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6 曹玉升;徐建新;陈卫宾;李彦彬;张群波;;雨水集蓄利用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规划[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许传明;霍红;赵元吉;;社会变迁背景下黄土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融合的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王文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思路[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张金屯;;黄土高原地区柠条资源的发展问题与对策[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赵倩;李佳;;浅析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郭嘉良;海岸带渔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随机梯度和规则集成评价预测[D];天津大学;2010年
3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徐学荣;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5 盖志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珏;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8 陈晓;基于生态经济学模型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9 王小利;黄土高原和亚热带丘陵区典型生态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对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陈智勇;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北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城寨堡体系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正杲;延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方案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杨学武;陕西黄土高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与城镇绿化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王长如;黄土高原菊科植物的区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正负地形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兵辉;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杨晨希;陇东黄土高原地区鱼类区系调查[D];兰州大学;2007年
8 李俊;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坡长的自动提取和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9 宋富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郭亚然;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古代城市演进趋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孙太旻 通讯员 马建才 张文聪;专家共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N];黄河报;2006年
2 孙太旻 翟李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N];黄河报;2007年
3 史宝银;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目标确定[N];中国矿业报;2005年
4 李明心;黄土高原变暖速度快于其他地区[N];西部时报;2007年
5 铁铮;黄土高原“封禁”带来绿色生机[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6 本报综合;黄土高原筑起绿色屏障[N];西部时报;2006年
7 记者 黄峰 通讯员 王文善;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小流域坝系建设速度加快[N];黄河报;2008年
8 卜工;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魅力[N];中国文物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静琳 孙太旻;情系水保不知倦[N];黄河报;2006年
10 吴晓东;水土保持植物繁育推广实现多种创新[N];科技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