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

甫永民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地缓解。但是,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仅仅靠外部推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三农”内部找到一个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就是村干部,因为无论是农业、农村,还是农民问题的彻底解决,都绕不开村干部的有效参与这个环节。因此,村干部就成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成为我们最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钥匙,因而加强对村干部及其行为研究就成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基于对村干部在“三农”问题中重要性的认识,国内一些学者也都开始加强对村干部的研究工作,但是目前还鲜有学者从职务行为的视角来研究村干部。所以,为了更科学更全面地认识和管理村干部,规范细致地研究村干部的职务行为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变迁的基础上,对村干部及其职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地分析和界定,并通过村干部在工作中代表的角色不同,对其职务行为从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最后构建对村干部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使我们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实现对村干部的科学管理。 本文共由七章内容构成: 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选题的理论依据,简要地综述了国内外对村干部的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的逻辑框架,并总结了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村干部的界定。本章介绍了农业的基本内容,农村的概念、类型和国内外农村与城镇的划分,干部和村干部的涵义,我国村干部的历史变迁,以及国外村级组织的建设的比较,并选择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划设置,择取美国、印度等九个国家的典型情况,力求详细地反映国外在村级组织上的建设情况,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加深我们对村干部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是凝聚村民的核心、是政府和农民联系的桥梁,所以对村干部的研究有极其重要价值。 第三章,村干部职务行为的质。本章介绍了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基本关系,清晰地阐述了需求、动机和行为的基本内容,并对职务行为内容加以分析,职务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的所有行为,受其扮演的角色、个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村干部职务行为的涵义是指村干部在处理农村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村干部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代表个人利益或处理私人事务行为不是村干部的职务行为。在此基础上对村干部的职务行为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村干部代表的利益主体不同,划分为三种职务行为,即完成国家任务的职务行为、管理村集体资产的职务行为、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务行为。并对免税前后的村干部职务行为重心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村干部职务行为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并为村干部职务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的职务行为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的职务行为基本内容和特征,影响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的职务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以及对此职务行为的趋势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村干部作为国家代言人职务行为规范化政策的选择。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职务行为共包括五项内容,即计划生育;征兵工作;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维护村治安工作;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政策信息量大且准确性高;较低的知识水平对比较高的政策解读和宣讲能力并存四种基本特征。本章还分析了影响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职务行为的主要因素,即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是指个人教育程度和政治思想道德水平,环境因素是指薪酬因素、荣誉因素、自我实现因素和信息因素。认为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职务行为的内容和手段将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信息和自身素质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引导村干部完成国家任务职务行为的合理的政策选择,即建立规范的村干部教育体系;加大对村干部的荣誉供给;搭建村干部自我实现的平台;拓宽村干部信息传递渠道。 第五章,村干部管理村集体资产的职务行为分析。本章介绍了村干部作为村集体资产管理者的职务行为的基本内容,即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增收致富;接待上级领导;管理村级组织工作;维护村民利益,向上级反映村民意见和建议;宣传科技知识、科教兴农;调解村民间纠纷,协调村与村之间的关系;管理本村宅基地使用及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它财产七项内容。归纳了委托代理行为、引领能力高、致富能力强、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四方面的特征。本章还分析了影响村干部完成管理村集体资产的职务行为的主要因素,即村干部个人素质因素、村民的文化素质因素、信息因素和名誉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村干部素质、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委托—代理关系角度提出了对村干部管理村集体资产职务行为规范化政策的选择和建议:确立村干部管理村集体资产职务行为的目标;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增加对农业信息服务的供给;强化对村干部败德行为的控制。 第六章,村干部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务行为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公共产品的内容、涵义和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介绍了村干部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务行为的行为内容,共包括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医疗卫生状况及福利工作;支持、维护、发展基础教育;为村民发展生产、供销、信用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提供服务和协调工作四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沟通能力强两个基本特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因素、村民因素和村干部因素,并利用博弈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关于规范村干部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务行为政策建议,即政府必须参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村干部应积极协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村民应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第七章,村干部职务行为的综合评价。本章是在根据前几章对村干部职务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管理村干部,规范其职务行为,建立的村干部职务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本章详细地介绍了村干部职务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基本内容、评价标准的设定、村干部职务行为考核实施办法以及考核评估表。并且为了加深对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印象和理解,本文还对村干部的职务行为进行了形象思维,以使对村干部的职务行为的分析更易于被人们关注和接受,因而使本文的研究成果便于在农村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浩军;论思想政治理论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2 李效东;论如何代表人民的利益[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杜振吉;道德的起源与人的需要[J];理论学刊;2003年05期
4 迪小华;论罪犯的需要[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李效东;论政治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梁卫华;浅议人权需要的层次性——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析当前西方与中国人权观分歧的实质[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7 郭宏之;需要与提高——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S1期
8 陈占安,李效东;论“三个文明”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04期
9 刘亚军;需要 动机 激励——试论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张海军,王效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及其激发和培养探析[J];南京农专学报;2001年01期
11 李文清;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之道[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12 张水顺;树立民主党派政治文明新理念[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3 夏长虹;激励管理中必须重视“尊重需要”[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4 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J];河北法学;2004年01期
15 聂文军;论人的需要与两个文明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6 盖玉彪;战士犯罪动机浅析[J];政法学刊;1998年04期
17 李宪钧;富而思进——需要实现的新层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18 梁家峰;法治的生活之维[J];新视野;2003年03期
19 陈占安,李效东;论利益以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J];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20 刘志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对欲望的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志辉;史会学;王中汝;;2000年7月25日与李学林乡长、黎玉副乡长共进早餐[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1年
2 陈朝友;何大英;;创新当代“村官”管理机制[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徐永利;李靖;;从人的需要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课题组;;吉林省乡(镇)村干部实施科技文化教育工程的调查研究[A];吉林省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续集四)[C];2000年
5 李世棣;;关于需要的若干理论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吴淼;;选择性控制:行政视角下的乡村关系——对湖南省H镇政府对村关系的个案阐释[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7 郑柏琼;;国家与农民关系中的村角色——从村干部工作笔记中看乡村关系[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8 董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高职教育的需要[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9 万秋月;;农村“两委会”建设探析[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马艳春;;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甫永民;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树业;顾客满意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朱晓东;实践价值论与价值哲学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涂姗;转型时期的农村土地冲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刘伟;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林;村庄选举政治:1998-2005年选举案例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董磊明;乡村社会巨变中的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相宏;失范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檀琴;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盛登;数学作文价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琦;交通银行兰州分行员工激励方案设计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朱志宇;从受众心理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曾毅;舆论效力与公众需求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谭银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干部职能形象外部调查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7 叶胜红;论主体选择的动力[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元宏德;探索幸福之路[D];吉林大学;2008年
9 周剑虹;公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苏晓君;问题与走向: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西部贫困地区村干部职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试解村干部管理中的四道题[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5年
2 本报记者 曹霞;大学生村干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5年
3 河北 许贵元;村干部换届也须搞“离任审计”[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张功云;浙江海盐创新村干部选任考核制度[N];中国人事报;2006年
5 杨树立;江苏盐城54名村干部考录为公务员[N];中国人事报;2007年
6 通讯员 李宁;干部作风变了 与村民关系更密切了[N];东方城乡报;2007年
7 周琳;坚持“四谋发展” 持续推进驻村工作[N];福建日报;2007年
8 记者 任浩史果 通讯员 廖双河 徐良干;通山实行村干部考评新机制[N];湖北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王永在;土左旗包村干部进村助农民增收致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10 郭立场;可否出台统一的“村官”监督机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