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土丘陵区微气象要素与人工草地水分养分特征

姜峻  
【摘要】: 气候条件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作物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系统研究该类型地区局域微气象要素的特征及年度变化趋势,对选择合适的作物类型与正确的农业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人工草地建设是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不同类型人工草地生产力、土壤水分与养分差异,可为草地建设中草地类型的选择与管理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安塞川地微气象要素多年变化,比较川地与山地不同类型草地生产力、土壤水分与养分年季变化差异,主要取得如下结果: 1、安塞川地微气象要素特征:安塞1970-2007年38年的年气温均值为9.11℃,年均干燥度为1.46。以10年为单位,年均温表现为低→低→高→高,分别较38年平均值低0.31℃、0.45℃和高出0.11℃和0.94℃。38年间年降水量变幅在275mm(1997年)与688.9mm(1983年)间,1970-1983年表现为波动增加,1984-2000年间呈波动下降,2001-2007年呈上升趋势。大雨和暴雨主要集中在8月。水面蒸发量集中在5-8月,月蒸发量为80-140mm。太阳总辐射为5168.85MJ/m~2.a。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净辐射(E~*)占总辐射的比例相当,分别为19%与18%。风向主要为东北风,月平均风速为0.93m/s,4月最大(1.34m/s),7月最小(0.68m/s)。气压月变化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1月最高(901.8hPa),7月最低(888hPa)。 2、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特征:川地人工草地0-100cm土壤含水量受季节降雨量影响变化较为活跃,为活跃层。100-350cm土壤含水量与根系利用有关,为次活跃层。350-500cm季节变化不大,为相对稳定层。柳枝稷与苜蓿草地350-500cm土层干燥化明显。在2004-2005年,各草地4月到9月0-200cm土壤储水量减少,9月到11月0-200cm储水量增加,200cm以下各草地间差异明显,但季节变化量接近。山坡不同类型草地0-100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秋末高于春季,100-500cm不同季节均未显示明显的水分亏缺现象。 3、草地根冠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特征:川地草地地上生物量高低顺序为:柳枝稷>苜蓿>沙打旺>达乌里胡枝子>红豆草。柳枝稷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5.1kg/hm~2·mm),苜蓿和沙打旺次之(12.9 kg/hm~2·mm),达乌里胡枝子和红豆草的较低,分别为5.1kg/hm~2·mm和4.4kg/hm~2·mm。0-150cm土层内根系生物量柳枝稷最高,苜蓿与沙打旺次之,达乌里胡枝子与红豆草较低。各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豆科类根系生物量占总根量的60-66%,柳枝稷占49.5%。川地与坡地草地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与有机碳储量及有机碳固定量均高于裸地。川地草地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高于坡地,土壤有机碳固定量低于后者。土壤全氮含量川地以苜蓿最高,山坡地以白羊草最高。建植草地提高了土壤氮与钾的有效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薛萐;刘国彬;张超;张昌盛;;黄土丘陵区营造果园后土壤质量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董立国;李生宝;蒋齐;张源润;蔡进军;王月玲;季波;潘占兵;许浩;马璠;;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量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3 张宏;黄懿梅;祁金花;安韶山;;温度和水分对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释放CO_2潜力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4 张慧勤;袁爱荣;;豫西黄土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5 刘迎春;王秋凤;于贵瑞;朱先进;展小云;郭群;杨浩;李胜功;胡中民;;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J];生态学报;2011年15期
6 祁金花;黄懿梅;张宏;安韶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释放N_2O潜力的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1年13期
7 黄琳琳;陈云明;王耀凤;王利霞;;黄土丘陵区不同密度人工油松林土壤水分状况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赵维军;许智超;张岩;朱岩;朱清科;;半干旱黄土区沟间地浅沟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1年04期
9 董立国;蒋齐;蔡进军;张源润;许浩;李生宝;;基于Biolog-ECO技术不同退耕年限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1年04期
10 吕昌河;王茜;马俊飞;;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效应与农户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11 ;“十二五”宁夏林业总产值锁定150亿元[J];宁夏林业通讯;2011年01期
12 黄琳琳;陈云明;张升;王利霞;张学森;;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特性及细根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4期
13 徐海莉;;中华鼢鼠防治技术[J];内蒙古林业;2011年07期
14 王浩;曹慧;白雪芳;;油松造林技术[J];内蒙古林业;2011年07期
15 李华;田振荣;马玉鹏;;微集水技术模式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06期
16 哈永立;;铁网围根防治中华鼢鼠危害造林技术[J];中国林业;2011年14期
17 曲卫东;陈云明;王琳琳;张飞;张学伍;;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影响因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4期
18 薛萐;刘国彬;张超;;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1年04期
19 高彩霞;赵小勇;汪一鸣;;宁夏南部彭阳县规划中抗震防灾问题分析及规划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0 马玉鹏;李华;田振荣;牛通;庞顺家;;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品种比较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亭;鲁强;王世国;周军;张春正;;黄土丘陵区土壤钼、锌含量及农作物对钼、锌的反应[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2 武毓常;武新艳;李毛元;张志海;刘崇耀;;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中西部黄土丘陵区的效应[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徐学选;穆兴民;王炜;;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试验研究[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4 张信宝;文安邦;贺秀斌;冯明义;邹翔;张一云;;川中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坝库沉积泥沙~(137)Cs含量变化的侵蚀信息解译[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5 朱首军;邓民兴;周米京;;志丹黄土丘陵区优良牧草引种试验研究[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史敏华;;生态修复在晋西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的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徐学选;琚彤军;郑世清;;黄土丘陵区次降雨下的山坡道路侵蚀特征分析[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勉;杨剑锋;侯建才;沈中原;;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泥沙沉积过程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李勉;杨吉山;杨二;申震洲;;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蔡强国;;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及在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曼;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许明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安韶山;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凯博;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5 杜峰;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及主要植物种内、种间竞争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魏永胜;黄土丘陵区基于水分平衡的人工草地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董林水;晋西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植被特征及生态恢复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杜英;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生态系统耦合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赵护兵;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演变特征及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峻;黄土丘陵区微气象要素与人工草地水分养分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恒威;外源磷素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杨世伟;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罗万勤;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评价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5 赵丽兵;黄土丘陵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及土壤二氧化碳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6 刘江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和植被生产力空间分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齐治军;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强;黄土丘陵区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主要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肖薇薇;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贾海燕;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纸坊沟流域生态系统能流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孙有亮 贺永顺 蔡进军;彭阳县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实施[N];固原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瑛洪琦;宁夏农科院4项目获宁夏标准创新贡献奖[N];宁夏日报;2008年
3 记者 赵凡;山西中阳发生山体崩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风 通讯员 王兆礼;绿色在延伸[N];中国质量报;2001年
5 艾福梅;宁夏将斥资千亿元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N];中国社会报;2009年
6 艾福梅;宁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N];中国建设报;2009年
7 ;整治穷山恶水 改善生态环境[N];各界导报;2008年
8 洪琦 张瑛;宁夏设施蔬菜无土栽培获重大突破[N];农民日报;2009年
9 柳秀兰;老舍古 五道防线五道关[N];中国水利报;2002年
10 记者 杨登贵;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N];宁夏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