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摘要】: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引起该病害的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是一种远程气流传播的病原真菌,从而致使病害具有大区流行的特点,因此明确认识条锈菌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群体遗传结构对病害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五十多年来锈病工作者对病原菌群体的持续研究获得了宝贵的理论成果,对控制病害的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利用传统的病原菌毒性鉴定及病害调查方法对我国条锈菌大区流行体系的推断需要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的证实和完善,而且对有些重要地区间的菌源传播关系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麦条锈菌微卫星分子标记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我国病害主要发生区域的病原菌进行群体遗传分析,以期明确我国小麦条锈菌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情况,确定遗传多样性的中心,同时了解大区范围内群体遗传结构及群体间分化程度,并结合群体间基因流强度及个体共享指纹的统计结果推断地区间病原菌的传播关系。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
1.本研究首次对小麦条锈菌cDNA文库蕴含的EST-SSR进行了的分析,明确了小麦条锈菌EST-SSR的基本特征。在1307条无冗余EST序列中,发现了135序列包含着170个SSR,平均长度为16.48 bp,相对较短,平均分布频率是1/3.69 kb,小麦条锈菌EST-SSR以三核苷酸重复最多,重复基元类型较为丰富,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序是GTT/CAA类型。小麦条锈菌EST中SSR信息的明确为进一步建立和应用EST-SSR标记奠定了基础。
2.对本研究开发的小麦条锈菌EST-SSR和已报道的适合条锈菌研究的SSR进行了多态性筛选,并结合TP-M13-SSR技术建立了适合中国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研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体系,具有多态性丰富、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高效简捷等优点,为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的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3.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体系对17个小麦条锈菌模式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分析揭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为群体遗传研究提供宝贵的标记资源,研究证明两种标记特征相关性不显著。
4.本研究首次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国9个省市的20个种群共980份小麦条锈菌个体进行了大规模、大范围的群体遗传分析,获得了以下结论:
(1)从分子水平上明确了中国小麦条锈菌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各种群间存在着差异,其中天水种群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的种群,襄樊种群最低。
(2)中国小麦条锈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Gst=0.2335,Fst=0.2215),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不同种群间分化水平有所差异,个别种群间分化水平相对较大。研究发现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极显著相关(P<0.001),符合隔离分化模型。20个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787,说明种群间的基因流相对较弱,基因流的阻断可能是导致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
(3)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呈现一定的地理区域性,20个种群被分为5个类群,最大的一个中心类群聚集了12(60%)个种群,其中除昭通种群外,包括了我国最主要的小麦条锈菌越夏区一西北和川西北2个越夏区,以及与两个越夏区相邻的3个盆地一关中盆地、陕西南部和四川盆地的所有种群。其余8个种群较为分散,被分为4个类群,主要来源于四川盆地以南区域和东部地区。
(4)根据聚类结果及种群所在区域的地理分布特点,将20个种群分为6个不同地理区域的群体,分别为西北-川西北越夏区群体、关中盆地群体、陕南盆地群体、四川盆地群体、四川盆地以南群体和东部地区群体。明确了西北—川西北越夏区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即为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中心区域,东部地区最低。各区域群体内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最大是东部地区群体,最小的为陕南盆地群体。
(5)证明了西北越夏区和川西北越夏区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种群间的遗传关系与其所属的地理区划并不完全相关,同时明确了西北-川西北越夏区种群与3个相邻盆地的群体遗传关系,其中关中盆地与平凉和天水,四川盆地与阿坝、陕南盆地与陇南的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关系最近。
(6)获得了中国小麦条锈菌部分种群间个体共享分子指纹的结果,提供了中国小麦条锈菌远距离传播的分子证据,并结合群体基因流强度参数和种群间遗传分化关系,在分子水平上为传统流行学对一些地区间存在菌源关系的推断提供了证据,如平凉与关中盆地间、汉中与安康间等;同时也发现了目前尚未报道过的一些地区间存在菌源交流的可能,如西北越夏区种群与四川盆地以南种群之间。
|
|
|
|
1 |
张如佳;王阳;王美南;井金学;李振岐;;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2 |
黄雪玲;冯浩;康振生;;小麦条锈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
3 |
薛明珍;闫佳会;姚强;郭青云;;95%丙环唑对小麦条锈菌的室内抑菌作用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
4 |
吴文成;;小麦条锈菌在清水县越冬越夏的初步考查[J];甘肃农业科技;1980年05期 |
5 |
林晓民,李振岐;我国小麦条锈菌寄主范围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0年04期 |
6 |
王凤乐,吴立人,万安民;中国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
7 |
刘泉姣,唐玉兰,刘青春,张柏松;山东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及致病力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
8 |
万安民,牛永春,吴立人,袁文焕,李高宝,贾秋珍,金社林,杨家秀,李艳芳,毕云青;1991~1996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9年01期 |
9 |
刘刚;;栽培模式可影响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J];农药市场信息;2014年05期 |
10 |
李强,王保通,李高保,井金学,王芳,赵辉;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动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11 |
蒋选利,康振生,李振岐,魏国荣;抗病品种中小麦条锈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过程[J];菌物学报;2005年01期 |
12 |
李刚;栾敖武;;陇东小麦条锈菌越夏菌量测定及在秋季病情测报中的应用[J];植物保护;2006年04期 |
13 |
陆宁海;王建锋;詹刚明;黄丽丽;康振生;;陇南地区不同海拔区域内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J];菌物学报;2009年04期 |
14 |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骆惠生;金明安;张勃;黄瑾;;2004—2009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9期 |
15 |
潘广;陈万权;刘太国;高利;曹世勤;王晓明;;天水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小麦条锈菌越冬调查初报[J];植物保护;2011年02期 |
16 |
郑作良;陈万权;刘太国;高利;刘博;;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1年10期 |
17 |
王建锋;陆宁海;陈长卿;詹刚明;黄丽丽;康振生;;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3年03期 |
18 |
赵来顺,王焕如;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芽管结合现象的初步观察[J];中国农业科学;1964年01期 |
19 |
刘孝坤;洪锡午;谢水仙;宋位中;刘守险;;陇南南部小麦条锈菌越夏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4年01期 |
20 |
杨世诚,冉云;云南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规律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