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粮精粗比对荷斯坦青年公牛生长和肉质的影响
【摘要】:
选用18头6月龄左右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青年公牛,随机分为3组:Ⅰ组:m(精料): m(粗料)=4: 6,Ⅱ组:m(精料): m(粗料)=5: 5,Ⅲ组:m(精料): m(粗料)=6: 4。为了研究日粮精粗比对荷斯坦青年公牛生长发育和肉质的影响,为奶公牛育肥肉用提供参考依据。测定3种精粗比条件下荷斯坦青年公牛生长性状、屠宰性状和肉质形状,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3组荷斯坦青年公牛各性状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1、9月龄体重Ⅲ组比Ⅰ组提高了15.20kg,差异显著(P0.05),10月、11月和12月龄体重Ⅲ组和Ⅱ组均高于Ⅰ组,差异均显著(P0.05)。7月龄日增重、8月龄日增重、9月龄日增重和10月龄日增重均是Ⅲ组Ⅱ组Ⅰ组,差异均显著(P0.05)。11月龄日增重、12月龄日增重Ⅱ组和Ⅲ组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说明随着精料水平增加,营养水平也越高,日增重、累积体重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日粮精粗比可以促进荷斯坦青年公牛的生长。
2、各屠宰指标Ⅲ组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胴体出肉率、肉骨比和背膘厚Ⅱ组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每块优质切块肉重及总重量Ⅲ组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说明高精料水平可以大幅度提高育肥牛的各项产肉指标,提高牛肉的总产量,日粮营养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胴体脂肪的沉积,有利于改善牛肉的品质。提高日粮精料水平可以明显提高优质切块肉的绝对重量,也能提高优质切块肉占总肉重的比例。
3、9月龄各组基本肉质性状指标比较,Ⅲ组比Ⅰ组的剪切力低0.34kg·cm-2、失水率低1.68%、系水力高2.79%、粗脂肪高0.66%,差异均显著(P0.05)。12月龄各组基本肉质性状指标比较,剪切力Ⅲ组比Ⅰ组低0.48 kg·cm-2,失水率Ⅱ组和Ⅲ组分别比Ⅰ组低1.79%、2.42%,差异均显著(P0.05)。说明随着精料水平的增加,肉样的剪切力、失水率有减小的趋势,而系水力、粗脂肪含量有增大的趋势。能使牛肉的品质和档次得到提高。
4、9月龄牛肉中Ⅲ组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Ⅲ组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12月龄牛肉中油酸、不饱和脂肪酸Ⅲ组比Ⅰ组分别低了3.14%、5.52%,差异均显著(P0.05),硬脂酸、饱和脂肪酸Ⅲ组比Ⅰ组分别提高了3.50%、5.54%,差异均显著(P0.05)。说明虽然低精料组奶公牛在产肉性能上不如高精料组,但所产牛肉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更符合大众消费需求,从营养学角度看,这样的饲养方式有利于生产优质健康的牛肉。
|
|
|
|
1 |
胡民强;李泽月;;不同精粗饲料比日粮对马岗鹅生产性能的影响[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年12期 |
2 |
梁大勇;昝林森;张双奇;桂林生;;日粮精粗比对荷斯坦青年公牛生长和肉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
3 |
王立志;姜宁;张爱忠;李红宇;;精粗比对反刍动物采食行为及饲料利用的影响[J];现代畜牧兽医;2006年07期 |
4 |
王立志;姜宁;张爱忠;;不同精粗比的日粮对反刍动物消化代谢功能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6年02期 |
5 |
方弟安;王艾平;罗朝晖;耿照玉;夏瑾华;;白耳黄鸡生产性能和肉质性状的研究[J];中国家禽;2006年04期 |
6 |
梁贤威;白剑飞;李丽莉;杨炳壮;郑威;邹彩霞;梁坤;韦升菊;庞春英;李舒露;夏中生;;不同精粗比日粮对青年母水牛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规律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08年12期 |
7 |
高爱武;侯先志;石彩霞;王照华;;体外条件下不同精粗比对瘤胃纤毛虫种属变化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2期 |
8 |
杨建清;;精粗比对反刍动物采食行为及饲料利用的影响[J];畜禽业;2011年06期 |
9 |
杨烨,文杰,陈继兰,冯玉兰,谢新东,缪伏荣,李忠荣,涂化章;大豆磷脂油对河田鸡脂肪代谢与肉质性状的影响[J];中国家禽;2005年12期 |
10 |
赵玉民;邢力;张国良;胡成华;许文竞;秦贵信;;草原红牛血液酶活性与生产性能相关及回归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年12期 |
11 |
Robert M.Cook;冯定远;;通过营养调控基因表达改善家畜生产性能[J];国外畜牧科技;1996年04期 |
12 |
王吉峰,王加启;泌乳奶牛日粮精粗比对饲料瘤胃降解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04年07期 |
13 |
易学武;张石蕊;刘海林;肖兵南;谭新;戴求仲;;全混合日粮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6年06期 |
14 |
侯志高;王振勇;柴同杰;贾玉东;巩庆亮;马健;王允田;;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牛机体氧化应激和瘤胃内环境稳定性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8年04期 |
15 |
郭建凤;武英;赵德云;刘会智;刘锁;;莱芜猪与烟台猪合成系配套杂交商品猪的生产性能研究[J];养猪;2007年06期 |
16 |
刘志强;谭碧娥;汤文杰;徐海军;孔祥峰;印遇龙;耿梅梅;黄瑞林;;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三元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8年06期 |
17 |
李梦云;刘延贺;朱宽佑;;汉普夏与长撒猪生产性能和肉质差异比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
18 |
张代坚,赵含章,李炳坦;大白猪某些血清生化物质与生长、胴体和肉质性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1993年06期 |
19 |
姜勋平,刘永刚,熊远著,邓昌彦;猪FUT1基因对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J];遗传;2005年04期 |
20 |
王勇;杨元青;张金存;姜加华;;中草药添加剂对猪育肥性能和肉质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06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