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刘录民  
【摘要】: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中毒事件使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再次受到审视。食品安全已经被我国公众列为社会生活中最差的环节。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问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快速推进,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上传染性或非传染性的食源性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了社会福利和生产效率。 由于食品具有信任品的特性,在食品安全供给上存在着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问题,市场失灵就成为一种常态。解决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的办法就是用政府食品监管这只“有形的手”去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然而这些年的监管实践证明,政府监管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政府失灵”问题仍然困扰着社会各界。从理论上看,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机理还缺乏深刻认识,对食品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统一认识,食品安全的决定原理还不清楚,缺乏建立廉价高效的监管体制机制的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对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体系研究较少。诸如此类问题悬而未决,并已成为研究食品安全的重要课题。因而,研究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公共管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实践背景下,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出发,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参照系统工程原理,按照监管体系的构成要素(监管主体、监管客体、监管手段、监管效能改进)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的机理、模式与路径。按照逻辑关系,将论文分为10章。 第1章导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在食品安全供给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为了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政府进行监管。然而实践证明,政府监管也存在“失灵”问题。本论文按照系统工程思路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目的是找出问题症结,提高监管效能。 第2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食品安全的概念是研究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逻辑起点。论文对食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厘清了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食品卫生的关系,认为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组成因子,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食品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分析食品安全监管要以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政府监管理论为基础。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理由是解决食品供给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和负的外部性问题。食品安全监管的本质属于社会性监管。 第3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国际比较。本章从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政策法律和技术标准体系)两个维度对美国、欧盟、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提出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自然过程和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专业能力整合我国监管机构职责分工。同时,我们应当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高效、科学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以适应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国际化的需要,用严密的监管体系筑起食品安全的“堤坝”。 第4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成及其决策模式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三类外部要素和四类内部要素构成。我们假定外部因素是给定的,内部因素是监管者可以影响的因素。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食品安全水平是由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监管机构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本章在生命价值理论和消费者意愿支付(wilingness to pay)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和博弈方法,分析安全食品的生产者和需求者的决策模式,以及政府监管的决策模型。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三种力量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共同决定了一个具体社会的食品安全水平。 第5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客体分析。本章分析了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现状,用“三聚氰胺”事件案例剖析了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着企业缺乏自律、监管制度漏洞、技术法规和标准不完善、产品责任模糊、监管体制弊端、法律执行不力等六个方面的困境。 食品行业的总体特征与监管模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食品行业的总体集中度不高,只有啤酒、饮料等少数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可以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全国制定统一的监管政策,监管部门对这些行业应主要实行以HACCP认证为主的监管政策;对于产业集中度低的行业,应该以分散监管为主,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市场准入监管政策,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第6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的效果取决于监管机构之间的科学分工,还依赖于工作努力程度(Vigorous)和和能力强度(Capacity),即:监管绩效=监管态度×监管能力=监管态度×(监管者专业素质+技术装备+其他设施),用函数式表示为:P=f(V,C),式中的P代表绩效水平,V代表积极性、努力程度、责任心,C代表能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9个相关部门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有5个部门。这些部门的职能配置在横向上存在着交叉和重叠,在纵向上存在着垂直、半垂直和分级管理混合的现象,基层存在监管真空。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导致监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原因首先在于我国的监管机构职能存在横向过宽、纵向层次过多的问题,人为地加大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其次是一些监管机构特别是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地方政府工作懈怠;其三是因为监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因此,要提高监管成效,应在国家一级强化监管职能,整合各部门的资源。缩窄横向监管幅度,调整部门职能分工。按照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机制和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控制理念,将以“过程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策略,调整为“以品种监管为主,过程监管为辅”的监管策略。同时,要从理顺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增加经费保障、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四个方面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 第7章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与工具。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律手段、技术法规和食品标准手段、行政手段三类。在比较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的构想,进一步明确三者之间的职能定位,建立层次清晰、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各种手段的运用。按照系统工程的原则,只有遵循整体化原则、优化与可行原则、决策科学化原则、组合效应原则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创造科学、适用、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本章着重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政策模式,运用风险决策矩阵进行分析,认为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应进行规范整顿,准许其限时间限地域生产,最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也是最符合便利性、安全性目标要求的选择。提出了明确监管责任、创新监管制度、分级分类监管的政策思路。 第8章食品安全监管的运行机制。本章运用激励—控制理论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运用监管政策影响监管对象的实际过程。提出运用执法力度系数来衡量我国行政执法力度,我国质检系统2005年、2006年、2007年的执法力度系数仅为0.33、0.37和0.58,远远低于1.0的基本要求。由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设计不完善,常常导致“大棒不痛、胡萝卜不甜”的局面。 本章还分析了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危机管理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我国已经进入食品安全危机高发期,食品安全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信息的有限性、边界的模糊性、发展的非线性等特点,分析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理论模式和我国的实践模式,提出从4个途径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工作。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理论研究与宣传,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二是加快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法制化进程;三是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四是优化危机管理流程,实现危机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 第9章提高监管体系运行效能的方法探讨—绩效评估。政府监管机构领导不断被问责的事实启示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较低。为了督促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使其避免出现工作懈怠、玩忽职守、渎职等问题,论文研究筛选了一套监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应用政府绩效评估的一般理论和各地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际,并按照德尔菲法用SPSS分析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形成了包含三个维度、六个业绩领域、20个指标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为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工具。 第10章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六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法》与原来已经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的《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还比较差,需要将各个法律法规统一起来。此外还需要制定产品责任法,解决执法过程中对执法者的监督问题。二是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改革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将其中涉及安全的内容分离出来,建立食品安全法律、食品安全技术法规、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三个层次定位明确、功能完备的制度体系;三是将政府部门独自监管转变为以政府部门为主,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参与的协作监管机制。短期目标是先对现在的分工进行调整提高中央权威,减少管理层次,缩窄管理幅度,完善监管网络;将8-9个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责集中到农业、卫生(食品)、质检三个部门;长期目标是将消费者联盟(协会)、社会中介组织、舆论媒体、生产者纳入监管主体范围,实现监管对象的全覆盖。四是严格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将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实施,纳入人大执法监督范围,加大民事维权执法力度,消除弹性(选择性)执法现象;五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小企业监管政策。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小企业、小作坊实行差异化监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灵活有效的监管政策;六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建立督促监管机构认真履行职责的监督机制。食品安全监管过程要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循环模式实现闭环管理,四个环节缺一不可。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要坚持透明、公开的原则,吸收消费者、生产者等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运用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体系,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能力。 结论和展望。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严重的政府失灵现象,亟需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监管绩效水平;食品安全水平是由食品生产者、食品消费者、政府三种因素或三方力量共同决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缺失或运转失灵都会降低整个系统的功效;重构与创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该采取6条政策;结合国情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其他组织协作监管的机制是提高监管效能的发展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王璐;温志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12期
2 方扬;;两岸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比较研究——以监管机构及立法规制为切入点[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3 张华;;构筑第三方监管在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的实证分析[J];财政监督;2012年14期
4 段明革;;新形势下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困境及改善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5 唐云华;罗云波;;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框架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07期
6 张月义;韩之俊;季任天;;欧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2期
7 张月义;韩之俊;季任天;;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8 周宁馨;秦明;王志刚;;芬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年08期
9 肖亚丽;;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1期
10 李峰光;;关于铁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成效及任务的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3年02期
11 郝莉花;;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J];质量探索;2013年10期
12 何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12期
13 车全忠;王静凯;任旭;孟月;;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年04期
14 陈迟;;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J];发展研究;2012年12期
15 李先国;;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16 蔡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01期
17 郑祖婷;荆玲玲;;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深层探讨——组织机构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9年05期
18 黄海文;;浅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06期
19 贺彩虹;卢萱;;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瑞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我们的启示[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亚菁;;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A];第三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3 韩民春;陈娟;罗涛;;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思考[A];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杨露曦;;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冶金企业的运作[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袁维海;;构建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栾敬东;;构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突破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壁垒[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龙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课题组;;加强和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初探[A];2010年浙江省质量管理优秀论文选编论文集[C];2011年
8 张勋;;对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河南)食品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刘秋成;;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监管体系的探析[A];第三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及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10 魏京莲;;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优化策略研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卷)[C];2018年
11 张金宝;;实践“12345”科学安全监管体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海事治理新格局[A];2018年海事管理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8年
12 刘颖;姜晓珍;毛春莲;黄文斌;尹鸣;;初级林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和对策[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13 陈益;周永战;孙秀丽;;浅析构建云平台“五位一体”的安全监管体系[A];第32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14 王志刚;周建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问题及其对策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5 王琳;沈芬;陈龙;吕付山;钱振宇;朱玉珍;刘润;;药品安全基层协管网络建设的实践探索[A];2013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6 刘芳;;谈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7 张晓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对策[A];2008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8 段伟利;陈国华;;乡镇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及其绩效评估方法[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9 黄福生;左凤香;翟凤玲;李月辉;;浅谈如何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A];2010畜牧业与低碳经济科技论文集[C];2010年
20 费威;;食品安全与政府监管[A];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录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杨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3 王薇;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4 陈晓燕;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5 李德明;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年
6 唐亮;信息化条件下营运车辆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刘永平;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薛剑光;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的量化表达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郭可汾;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金梅;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缺失与完善[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肖婧;风险社会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3 罗贵超;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4 郭东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5 林欢欢;浙江省C县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迟;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丰丽羽;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韩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赵鹏;公共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琳茜;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1 李春杰;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2 王双石;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13 孙军;鄂尔多斯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4 杨煦衡;完善辽宁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15 李志林;本溪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东北大学 ;2009年
16 李庆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7 王楠;TY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18 牟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19 万贞;构建HACCP“四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D];南昌大学;2019年
20 钟昊之;惠州海事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王大鹏;岚山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N];日照日报;2014年
2 记者 陈赛;湖南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2年
3 记者 赵婵莉;张守志委员:完善外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N];华兴时报;2022年
4 记者 蒋黛;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确保地铁平稳运营[N];西安日报;2017年
5 ;农产品打出金招牌 农户拿稳金饭碗[N];西安日报;2017年
6 记者 闫珅;可追溯的农产品离我们远吗[N];西安日报;2015年
7 记者 闫珅;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连续九年全国领先[N];西安日报;2015年
8 记者 赵艳;我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N];盘锦日报;2021年
9 YMG全媒体记者 王修齐 通讯员 殷晓金;开发区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N];烟台日报;2021年
10 记者 石巍;河北建立完善的婴配粉质量安全监管体系[N];中国食品安全报;2020年
11 本报记者 马涛;香洲区构建“四维度”食品安全监管体系[N];珠海特区报;2020年
12 记者 罗希 通讯员 肖维毅;武陵财政全方位支持打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N];常德日报;2020年
13 记者 张青果;到2020年初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N];河北经济日报;2019年
14 崔笑阳 记者 王正心 连待待;台州黄岩区着力推动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
15 本报记者 黄慧;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共治[N];农民日报;2019年
16 实习记者 朱洁;我市全面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N];安康日报;2019年
17 本报记者 蔡文龙 通讯员 韩伟 张峻峰;构筑起食品安全的“防火墙”[N];东营日报;2019年
18 记者 甘勇;加快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N];湖北日报;2019年
19 本报特约评论员;形成事权明晰的食药安全监管体系[N];中国医药报;2018年
20 记者 郝帅;国家食药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年底前完成[N];中国青年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