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成株抗条锈性及小种专化抗条锈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摘要】:由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小麦成株抗性与小麦对条锈病的持久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持久抗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小麦成株抗性机制有更好的了解,我们采用抑制差减杂交的方法,选取条锈菌接种后12h,24h及36h的小麦材料及各时间点对照材料,构建了条锈菌诱导的成株期小麦“兴资9104”的基因表达谱。通过该实验,我们得到1250个阳性克隆,阳性克隆比例为68.5 %。对所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DNA,经序列测定、去除载体序列及低质量序列后,共得到1188条高质量的ESTs。ESTs长度范围为100-800bp,多为100-400bp,其中17个序列长度大于600bp。
对所有EST用Cap3软件进行聚类拼接,共获得427个Unigenes,包括245个Contigs和182个Singlets。多数congtigs包含2-3个序列,有一个contig包含了33个序列。经Blastx对所得Unigenes与NCBI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和功能注释,发现在所有的Unigenes中,比对后没有显著性匹配(no hits)的占37.4%,这一类序列有可能是新的基因,也有可能是因为片段太短而造成没有匹配的序列。267个unigenes (62.6%)与蛋白质数据库中的序列存在着显著到极显著的相似性。在这267个ungenes中,232个表现出与已知功能序列的同源性,35个与未知功能序列具同源性。将已知功能的232个unigenes进行功能分类,其中防御相关的基因为第一大类,占已知功能基因的24%,其中胁迫相关的蛋白、病程相关蛋白及一些蛋白激酶出现的频率较高;占第二类的是与能量相关的基因,占15.7%,其中,参与光合作用及叶绿体结构建成的基因最多,如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Rubisco活化酶;蛋白质合成及代谢相关的基因分别占13.1%和8.6%,居第三、四位;信号传导相关的基因占8.2%,膜转运类基因占6.4%,蛋白质修饰和储存类基因占3.4%,其它几类所占比例较小,分别是转录相关基因2.6%,编码次生代谢物质的基因2.2%,细胞生长分化相关基因1.9%,转座子0.7%。通过比较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前人对小麦高温成株抗锈性及小麦条锈小种专化抗性的研究,我们认为小麦成株抗性的机制不同于小种专化抗性,表现在更多的防御途径参与了成株抗性的反应,并且活性氧相关的基因表达在成株抗性品种中产生较少或者是产生较晚。利用Real Time PCR检测技术,我们分析了一些抗病相关基因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转录变化。结果表明,多数基因在成株期和苗期小麦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但在成株期的表达呈现诱导表达水平上升快,表达量高的特点。同时我们发现,大多数抗病相关基因在成株期未接种对照中的表达量高于苗期未接种对照。这很有可能是成株抗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小麦对条锈病的小种专化抗性是小麦抗病性的重要方面,在抗病育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小麦小种专化抗性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寡核苷酸芯片对8个具小种专化抗性的单基因系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单基因系中所共有的抗性机制及各个单基因系所特有的基因表达特征。通过对这八个单基因系的转录分析,我们鉴定了28个转录参与了所有基因型的小种专化抗性,其中19个为非亲和组合较未接种对照所特有的基因,包括假想的抗病蛋白,过氧化物酶、蓝铜结合蛋白、苯丙氨酸解氨酶及细胞色素P450等。另外9个基因为非亲和组合较亲和组合所特有的基因,包括钙调素结合蛋白、蓝铜结合蛋白、过氧化物酶及β-1,3-葡聚糖酶等等。同时我们也鉴定了每个基因型中特有的抗病相关的转录,这表明不同基因型有特定的转录事件产生。结果证实了已知的小种专化抗性中R基因介导的路径,包括氧化爆发,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苯丙烷途径的活性。然而,还有几个为未知功能的转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
|
|
1 |
赵文生;徐世昌;张敬原;万安民;;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引655抗条锈性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6年01期 |
2 |
谢水仙,彭于发,张平高,苏清实,吴承岱,肖悦岩,何守元,冯明仪,林晓明;湖北省小麦条锈菌越夏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7年01期 |
3 |
赵文生;徐世昌;;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维尔抗条锈性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5年04期 |
4 |
周祥椿;;陇南小麦条锈病治理及基因控制[J];甘肃农业;2007年06期 |
5 |
刘刚;;“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通过鉴定[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02期 |
6 |
杨世诚;冉云;;云南省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途径初探[J];云南农业科技;1982年01期 |
7 |
杨世诚;孙茂林;毕云青;冉云;戴云;李存芝;;多抗源小麦群体控制条锈病流行初探[J];云南农业科技;1984年06期 |
8 |
E. A. Milus
,R. F. Line
,宋继学;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成株抗性(高温下)基因数量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87年03期 |
9 |
单卫星,陈受宜,吴立人,李振岐;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RAPD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5年05期 |
10 |
李海英;华国辉;;陕甘川豫区试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抗性的聚类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8年02期 |
11 |
王玲;;广元市利州区小麦条锈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9年12期 |
12 |
刘萍,储燕宁,康振生;小麦条锈病的抗性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J];农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
13 |
杨芳萍;王生荣;;甘肃省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鉴定及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05期 |
14 |
韩忠全;;文县小麦条锈病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J];甘肃农业;2010年11期 |
15 |
贾明贵,李振岐,商鸿生,陆和平,杨世发;天水地区小麦条锈菌流行规律[J];植物病理学报;1991年04期 |
16 |
万安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状况和研究现状[J];世界农业;2000年05期 |
17 |
邓怀义;张华刚;金万有;;临夏州小麦条锈病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6年07期 |
18 |
黄光明;;试谈控制我省小麦锈病的途径[J];今日种业;1988年05期 |
19 |
李继平,金社林,曹世勤,贾秋珍;1996年陇南麦区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7年01期 |
20 |
王保通,李高宝,李强,金欣藻,王芳;2002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J];陕西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