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脂肪组织中致膻物质及其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摘要】:
羊肉具有特殊的风味,俗称“膻味”,这种风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羊肉的消费,而我国又是世界上养羊第一大国,因此对羊肉膻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及其形成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做到对羊肉膻味进行人为调控必定有助于扩大羊肉消费市场,促进肉羊业的快速发展。本试验首先借鉴国外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绵羊脂肪组织中致膻物质的测定方法,并对致膻物质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羊脂肪组织中致膻物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如下研究结果:
1.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脂肪组织样品用量100 g、同时蒸馏时间60 min、应用极性较强的色谱柱、4℃/min的升温速率等参数条件基本上满足了对脂肪组织中挥发性脂肪酸的研究要求。
2.通过对猪、牛和绵羊脂肪组织中挥发性脂肪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猪脂肪组织中没有检测到支链脂肪酸;在牛脂肪组织中检测到了4-甲基辛酸,含量为7.508 mg/kg,但这浓度远小于绵羊脂肪组织中4-甲基辛酸的浓度;在绵羊脂肪组织中检测到了丰富的4-甲基辛酸和4甲基壬酸,其含量分别为36.169 mg/kg和6.174 mg/kg;同时,绵羊脂肪组织中癸酸的含量也显著高于猪和牛的含量,表明丰富的4-甲基辛酸是绵羊脂肪组织中挥发性脂肪酸的特有特征。
3.通过对强、中和弱三个级别膻味脂肪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强级别中,丁酸、己酸、辛酸、4-甲基辛酸和癸酸,均显著高于中级别和弱级别(P0.05);在4-甲基辛酸方面,三个级别的脂肪酸样品明显的呈现出梯度差异,经统计检验,差异显著(P0.05);而4-甲基壬酸的变化规律与膻味强弱的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较低,因此,推定对于羊肉膻味的行成4-甲基辛酸起主要作用,而4-甲基壬酸起辅助作用。对于癸酸的含量,也表现强烈的与膻味变化程度一致,但由于自身产生的不是羊肉膻味的气味特征而是较为难闻气味特征,因此大量癸酸存在也在一定程度可降低人们对羊肉的接受意愿。
4.通过对小尾寒羊、滩羊和同羊脂肪组织中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羊肉膻味贡献较大的4-甲基辛酸和4-甲基壬酸在小尾寒羊、滩羊、同羊3个绵羊品种脂肪组织中分别为20.317 mg/kg,3.546 mg/kg和14.150 mg/kg,5.597 mg/kg及12.835 mg/kg,6.403 mg/kg。4-甲基辛酸被认为是对羊肉膻味起主要作用,其在三个品种之间的排序为:小尾寒羊滩羊同羊;小尾寒羊4-甲基辛酸浓度分别是滩羊和同羊的1.43和1.57倍,而滩羊和同羊大致相同。同时说明在这三个品种之间,遗传因素对羊肉膻味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
5.通过对河南和宁夏两地区小尾寒羊脂肪组织中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地区小尾寒羊脂肪组织中辛酸、4-甲基辛酸和癸酸的含量分别为52.823 mg/kg、35.745 mg/kg和118.217 mg/kg,大于宁夏地区43.942 mg/kg、20.317 mg/kg和51.949 mg/kg,差异显著(P0.05)。对羊肉膻味起骨架作用得4-甲基辛酸,河南地区是宁夏地区的1.75倍;对羊肉膻味的形成起辅助作用4-甲基壬酸,在两地区之间差异不明显;同时在癸酸含量方面,河南地区是宁夏地区2.27倍。这些数据表明地域对羊肉膻味有一定影响。
6.通过对绵羊脂肪酸合成酶AT/MT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绵羊和山羊脂肪酸合成酶的AT/MT基因同源性最高为98.3%;其次是牛,为94.8%;再其次是猪、人和鼠,分别为86.5%、85.4%和81.5%。在核酸序列方面,绵羊和山羊的AT/MT基因核苷酸序与其他物种有10处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氨基酸序列方面,绵羊和山羊的AT-M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在六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92处AA的缺失和在224处AA的性质的改变,最为重要。在二级结构分布方面,山羊和绵羊在133-140氨基酸形成螺旋结构;绵羊和山羊脂肪酸合成酶AT/MT与其他物种相比较的的特殊结构,可能是造成其较为容易运转带有支链的底物参与脂肪酸的合成,使得羊类脂肪组织中支链脂肪酸较为丰富的原因。
|
|
|
|
1 |
罗燕;赵宗胜;谷新利;邵永斌;时敏;;绵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2 |
陈宏智;一例绵羊心肌梗死的病理形态观察[J];中国兽医科技;1986年06期 |
3 |
刘哲;吴建平;David Michalk;张利平;彭韵硕;韩学平;雷赵民;;日粮中添加整粒油籽对绵羊体脂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4 |
蔡勇;阿依木古丽;杨具田;马忠仁;卢建雄;臧荣鑫;吴建平;;绵羊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分化[J];动物营养学报;2010年06期 |
5 |
刘哲;吴建平;彭韵硕;张利平;韩学平;杨联;;日粮中添加整粒油籽对绵羊体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7年08期 |
6 |
G.J.Judson
,张文举;绵羊口服和注射VE对组织中α—生育酚浓度的影响[J];草食家畜;1992年01期 |
7 |
陈义,史学增,李兰萍,王贵;绵羊辛硫磷药浴后体内残留量测定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
8 |
况乾惕;英国兽医国内病科研项目简介[J];中国兽医科技;1982年03期 |
9 |
吉秀善,李成明;拜耳205可以治疗绵羊脑脊髓丝虫病[J];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0期 |
10 |
潘照东;发展我区毛肉兼用型的绵羊饲养业浅议[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4年02期 |
11 |
谢家麒,陈羔献,卫景玲,王春亭;绵羊胸腺肽类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4年01期 |
12 |
王光雷,排祖拉努,斯来提,哈山;线虫性肺炎引起绵羊大批死亡的报告[J];中国兽医科技;1985年03期 |
13 |
姜悦平,刘继荣,缪礼维,李宗岱,罗其贵,刘长书;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住肉孢子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85年12期 |
14 |
陈慧贞;;绵羊体虱的控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5年02期 |
15 |
А.Е.Кеба
,陈圣偶;绵羊的产奶性能和挤奶[J];草食家畜;1987年04期 |
16 |
王亚芝,王洪永,王洪宽;绵羊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报告[J];中国兽医杂志;1987年01期 |
17 |
张乃生,李毓义,王哲,唐博恒,李学勤,于洪俊;绵羊实验性钼中毒研究——Ⅲ.硫酸盐对体内钼、铜、铁状态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1988年03期 |
18 |
郭珍,李国文;应用双甲脒防治绵羊螨病[J];中国兽医杂志;1988年11期 |
19 |
窦兰清,牛炳亨,何惟,朱兴全,张林,孙学勤;绵羊人工感染旋毛虫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89年11期 |
20 |
刘继荣,王宏江;新疆绵羊住肉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J];新疆农业科学;198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