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夏闲期种植豆科绿肥对旱地土壤性质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赵娜  
【摘要】: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健康高效土壤、缓减全球变化的节能减排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并重的两型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低肥力土壤地区之一,传统的夏闲期长达3个多月,夏闲地面积两百多万公顷。本文通过在渭北旱塬夏闲期种植并翻压短期豆科绿肥(大豆、长武怀豆、绿豆)的田间试验,结合绿肥腐解的尼龙网袋分解法,研究了不同绿肥对旱地土壤性质、后作冬小麦生长、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探求绿肥培肥增效的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旱地土壤培肥和冬小麦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1.绿肥长武怀豆和绿豆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大豆;长武怀豆植株氮和钾的还田量均最高,大豆的最低;绿豆磷的还田量最高,大豆最低;长武怀豆的根瘤丰富,含氮量显著高于大豆和绿豆。与夏季休闲处理相比,种植并翻压绿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种植并翻压绿肥4周后并没有对耕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产生显著影响,而土壤pH有高于休闲处理的趋势,表层土壤容重也有降低趋势;到小麦收获后,各处理的土壤pH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种植绿肥消耗了较多的土壤水分,直到小麦收获时,种植绿肥处理的土壤贮水量仍低于休闲处理。三种绿肥处理之间土壤性质并没有显著差异。夏闲期种植和翻压豆科绿肥是旱地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径。 2.夏闲期间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后,后作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均显著下降。种植绿肥时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和小麦生长季内的干旱是主要原因。种植绿肥有降低小麦冬前基本苗数和单株分蘖数的趋势,导致小麦后期成穗数显著下降,这是造成减产的直接原因。种植绿肥可提高冬小麦的收获指数和千粒重。种植绿肥能够增加冬小麦各器官的氮磷钾养分含量。不论夏季休闲还是种植绿肥,施用氮肥均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含氮量,但却降低了小麦籽粒磷含量和颖壳磷含量、提高茎叶中磷含量的趋势;施用氮肥显著提高小麦的吸磷量。夏闲期种植绿肥后,减氮处理(108 kg hm-2)与正常供氮处理(135 kg hm-2)相比产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增加趋势。与休闲处理相比,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提高了小麦氮肥利用率。 3.田间埋袋试验表明,三种绿肥均表现为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慢,高峰均出现在最初的1个月内。在残留率平稳的阶段,长武怀豆残留率显著高于大豆和绿豆。不同养分的释放不同:氮、磷、钾在最初的21 d内快速释放,其中钾的释放最彻底;287 d后钾的残留率为3.2 %~5.9 %,是所有养分中最低的,磷为33.5 %~41.8 %,氮为46.3 %~64.7 %。钙的残留率最高,而且始终没有显著的变化,287 d后残留率为74.8 %~89.8 %。镁的释放与钾类似,前28 d矿化速率较快,残留率已降至30 %左右。铜的释放有较明显的波浪起伏。铁在最初的21 d内有明显释放,随后变幅不大。锌的残留率在最初的49 d内呈下降趋势,49~175 d内,大豆和绿豆中的锌残留率基本保持不变,而长武怀豆的显著升高,175 d后,三种绿肥锌残留率均显著降低。锰残留率的变化在起伏中呈下降趋势,至287 d时,残留率降到了67.3 %~74.1 %,仅低于钙。三种绿肥养分释放状况的差异因养分种类而不同:氮、钙、铁、铜和锌的残留率在三种绿肥之间差异较大,钾和镁的残留率差异不显著。除了碳、氮、铜和锌外,其他养分残留率均表现为绿豆最低;除了碳、氮、铜和铁外,其他养分残留率均表现为大豆最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沈钦霖,吴凌云;旱地绿肥新品种——科杂1号[J];福建农业;1998年02期
2 沈钦霖,吴凌云;旱地绿肥新品种──科杂1号[J];农业科技通讯;1998年02期
3 ;发展绿肥促进粮棉增产[J];河南农林科技;1975年03期
4 张凤;;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1997年11期
5 陈奇恩;冯永平;南殿杰;;旱地绿肥栽培利用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6 曲志强;;绿肥的作用[J];农业科学实验;1979年04期
7 ;旱地红壤绿肥利用及改土效果[J];云南农业科技;1978年04期
8 吴仁润;;《中国绿肥》一书的评介[J];草与畜杂志;1987年02期
9 侯仕熙;王立志;;旱地绿肥腐解与耗水试验[J];山西农业科学;1981年06期
10 沈钦霖,吴凌云;旱地绿肥新品种——科杂1号[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8年02期
11 张学上;余小曼;王雲梯;;旱地棉田毛苕子绿肥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59年06期
12 米书;;果园种植绿肥有那些好处[J];烟台果树;1984年02期
13 Khind.C.S ,翁伯琦;施用田菁绿肥和麦秆对稻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1990年04期
14 ;绿肥对滨海盐土的改良(节录)[J];山东林业科技;1979年02期
15 包兴国;刘生战;;绿肥综合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生态经济;1991年01期
16 张学上;关中旱地绿肥发展前途的初步探讨[J];土壤学报;1963年04期
17 王雪丽;;绿肥的作用和种植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2期
18 ;大力发展绿肥,提高土壤肥力[J];新疆农业科技;1982年S2期
19 陈秀莲,朱玲玲;经济绿肥的推广利用与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义龙;;合理利用野生绿肥 发展低碳农业技术[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2 周德兴;杨捷;;上海地区冬作经济绿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3 郇恒福;黄睿;高玲;刘国道;黄冬芬;;不同豆科绿肥对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影响[A];中国草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6年
4 高俊凤;龚月桦;;旱地覆膜对冬小麦~(14)C-储备物转运分配的影响[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杨春霞;赵志平;杨丽萍;黎小清;;不同绿肥作物覆盖对橡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陈楠;李汉浸;董建设;刘伟;;2010~2011年秋冬连旱对濮阳市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8 高桂芹;董玉武;;冀东冬小麦安全越冬的探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含海;钱乐祥;王亚飞;;冬小麦冠层反射光谱动态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李燕;杨步银;袁瑜;毛声平;王家胜;;冬小麦“爱密挺”试验与示范[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富翠;旱地夏闲期覆盖秸秆和种植绿肥协调土壤水肥供应的效应与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达斌;黄土高原地区种植豆科绿肥协调土壤水分和氮素供应的效应及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麦博儒;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喻敏;冬小麦不同基因型的钼效率及其生理基础[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5 江佳乐;面向冬小麦遥感同化估产的叶面积指数空间尺度差异校正[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姬建梅;关中地区冬小麦水氮产量效应及其产差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付雪丽;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特征及其主要栽培措施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冯福学;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郝雅珺;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及冬小麦的高光谱响应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胡亚南;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娜;夏闲期种植豆科绿肥对旱地土壤性质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姚鹏伟;种植绿肥和施氮对旱地小麦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孙颖;绿肥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彭映平;绿肥—小麦轮作及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生物学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姚致远;旱地夏休闲期种植绿肥及其不同处理方式对轮作综合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姣;野生绿肥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芳;全面恢复绿肥种植对苏州可持续农业作用的分析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晓瑞;黄芪绿肥的品质评价及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雷波;绿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10 席莹莹;绿肥种类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云芬;旱地绿肥创特色增效益[N];云南日报;2010年
2 安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许厥明;呼吁重视农业绿肥生产[N];农民日报;2007年
3 江风;绿肥品种推介[N];广东科技报;2000年
4 记者 杨春莲 通讯员 韦爱花;我市冬绿肥喜获丰收[N];钦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鸿燕 刘家琴;绿肥压三年 薄地变良田[N];农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梅隆;专家呼吁恢复发展绿肥生产[N];农民日报;2008年
7 梁金凤;绿肥:像菜像草又像花[N];河南科技报;2015年
8 潘继兰;棉田——冬绿肥栽培技巧[N];四川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刘旭;发展绿肥生产助推现代农业[N];新农村商报;2008年
10 记者 武孝军;全市种植绿肥面积110万亩[N];衡阳日报;201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