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白杨新杂种的茎段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杨林娜  
【摘要】: 本研究分别以两个银白杨杂种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通过丛生芽增殖途径研究了I-101×84K杨和I-101×山杨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腋芽的诱导、丛生芽的增殖、生根以及玻璃化苗等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I-101×84K杨的组织培养研究中发现,MS可作为诱导腋芽生长的基本培养基,细胞分裂素6-BA浓度为0.3mg/L时对丛生芽增殖的作用显著,蔗糖浓度为30g/L时对丛生芽的增殖效果较好。I-101×84K杨的适宜增殖培养基为:MS+6-BA0.3mg/L+NAA0.3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pH5.8;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02mg/L+蔗糖15g/L+琼脂6 g/L,pH5.8。通过试验还发现,大量元素浓度过高和和多次继代可引起I-101×84K杨组培苗的玻璃化。 (2)通过组织培养的试验研究表明,MS培养基可作为I-101×山杨组织培养的合适基本培养基;诱导I-101×山杨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配方,即MS+6-BA0.3mg/L+NAA0.5 mg/L+蔗糖25g/L+琼脂6 g/L,pH5.8;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基配方,即1/2MS+NAA0.02mg/L+蔗糖15g/L+琼脂6g/L,pH5.8。 上述研究为I-101×84K杨和I-101×山杨这两个优良杂种在我国的快速无性繁殖,以及进一步开展规模化的工厂育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范继红;杨国亭;纪书琴;李桂伶;郭秋生;;山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刘淑青,刘宝忠;三倍体山杨引种试验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3年04期
3 戴学东,史志伟,杨宝玲,刘汉宗;山杨纸浆材无性系选育研究[J];林业科技;1995年02期
4 莫金钟,郭井玉,闫朝福,朴楚炳;山杨根蘖的更新技术[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张永镇;;山杨天然更新效果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2期
6 林章;冀北山地三倍体山杨引种及其栽培试验研究通过鉴定[J];林业科技通讯;1997年10期
7 周燕萍;关于温带次生林的取样及定量分析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8 朴楚炳,王金国,于启彬,张可君,胡晓刚;山杨采种及育苗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技;1998年03期
9 史志伟,许继泽,戴学东;三倍体山杨引种试验研究[J];林业科技;1998年04期
10 顾万春,李斌,郭文英,张立菲,骆秀琴;山杨木材性状及个体内变异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4年05期
11 于万才,许恩泽,李福强,张铁军,石岩,郭中凌;山杨种源选择试验苗期初报[J];吉林林业科技;1995年03期
12 韦淑英,胡远方,原金永,刘培林,宫印,刘强;山杨不同种源遗传分化的研究[J];林业科技;1997年01期
13 戚继忠,李晓晶,刘君良,张晓图;山杨及其优良类型SOD同工酶谱比较[J];吉林林业科技;1999年06期
14 侯开举,周忠诚,雷钧,董勇,冯正尧,孙宪猛;鲁山杨等杨树无性系对比试验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04年S1期
15 ;山杨苗期灰斑病防治试验[J];新疆林业;1977年03期
16 于夫泉;愽格达峯下山杨云杉——辉映成林[J];新疆林业;1982年06期
17 张青正 ,刘亚力 ,刘红英;山杨定量间伐的初探[J];林业勘查设计;1995年01期
18 张占中,杨国英;山杨接毛白杨实用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0年01期
19 李开隆,周光达,杨传平,刘桂丰,邢亚娟;中国山杨与美洲山杨杂交育种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4年02期
20 孙香馥,于效俊,赵文静,张悦瑜;山杨纸浆材无性系选育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强;闫德飞;解三平;孙柏年;;山杨(Populus davidiana)叶气孔参数随着海拔的变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范继红;;山杨的组织培养[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哈米提;;山杨楔天牛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刘岩;;辽西地区白杨派良种——银中杨繁殖、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A];辽宁省农林业无害化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清赵;杨淑贞;刘雅琴;张敏;许平准;;绿化品种山新杨[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6 沈清越;黄德丛;康忠信;杨淑珍;郑荣华;;杨树良种银中杨[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7 巴岩磊;郭建中;陆忠元;郑兴国;叶尔巴拉提;;白杨派杂交种优良单株的选育初报[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8 马晖;李慧菊;蔡玉成;;杨树抗天牛品种杂交育种试验[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9 崔彬彬;李云;金小洁;;白杨叶绿体和线粒体DNA的多态性及遗传性分析[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郭建忠;苏延林;巴岩磊;;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杨树杂交种优良单株[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卉;山杨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核心种质构建及利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闫绍鹏;欧美山杨杂种扦插生根的理化与分子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李艳华;白杨雌配子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陈洪伟;白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胡杨DNA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赵曦阳;白杨杂交试验与杂种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法蕾;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伐根分解过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张焕玲;FT基因转化白杨杂种促进其早期开花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露双;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闫永庆;松嫩平原盐碱胁迫对目的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学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郑书星;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杨属克隆结构、遗传多样性及种间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娜;白杨新杂种的茎段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明洋;白杨派树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静;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山杨杂种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4 张彦;白杨派种间杂种再生体系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武晓东;欧美山杨杂种微扦插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冷淑娇;欧美山杨插穗不定根发育的诱导期和伸长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李春霞;抗冻蛋白基因对山杨等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8 齐凤慧;欧美山杨杂种愈伤组织再生系统的建立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李彩华;欧美山杨杂种转抗虫基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10 闫绍鹏;欧美山杨杂种无性系低温胁迫下几种生理指标的遗传变异[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县林业局 刘振廷;杨树团状丰产栽培技术[N];河北科技报;2009年
2 ;杨树新优特品种介绍[N];通辽日报;2005年
3 记者 徐飞鹏;市第五次少代会闭幕[N];北京日报;2006年
4 记者 肖新华;“杨梅之乡”遭遇商标抢注尴尬[N];温州日报;2005年
5 宋之悌;我国造纸国情的若干特点及其解决对策[N];中国包装报;2003年
6 陆列嘉;顾秀莲周铁农巡视徽商大会展馆[N];安徽日报;2007年
7 陈红卫;深入推进基层党建 努力建设生态城市[N];商洛日报;2007年
8 记者 方由朝;省有色集团领导来我市考察投资项目[N];商洛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墨林;白杨树,你还好吗?[N];丹东日报;2006年
10 郑研 记者  曹显钰 实习生 严亚男;我省举办部分在肥高层次人才迎春茶话会[N];安徽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