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拟南芥miR396和26S蛋白酶体途径调节叶片近—远轴面极性建成的机理研究

王利  
【摘要】: 在叶发育过程中,近-远轴面极性的正确建立是叶片后续形态建成和功能发挥的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叶片近-远轴极性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错综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包括转录因子的转录调控、非编码小RNA介导的转录后调控以及核糖体蛋白和26S蛋白酶体分别在蛋白翻译和蛋白降解等多个方面的调控作用。其中有两类小RNA分子:miR165/166和tasiR-ARF在转录后水平通过调节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在叶片近-远轴极性建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还不清楚是否有其它小RNA也参与叶片的极性建成过程。前人的研究发现具有蛋白降解功能26S蛋白酶体参与了叶片近-远轴极性的建成,但目前还不清楚26S蛋白酶体调控的靶标基因是什么以及其如何参与叶极性建成的。 本研究主要对拟南芥miR396在叶极性建成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miR396通过负调节GROWTH-REGULATING FACTORs (AtGRFs)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叶片细胞的增殖,进而影响叶片近-远轴面极性的建成。我们构建了miR396的过量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野生型拟南芥中,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叶片狭长,叶片细胞数目减少而体积增大。分子水平检测发现miR396的过量表达导致其靶基因AtGRFs基因表达水平的下调,这表明miR396通过调控AtGRFs基因的表达进而控制叶片细胞增殖来影响叶片的发育。ASYMMETRIC LEAVES1和2(AS1和AS2)是拟南芥叶片近轴面极性建立的重要决定因子。进一步,我们在as1/2突变体中过量表达miR396,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出现许多近-远轴极性严重缺陷的荷叶状叶或棒状叶,显著增强了as1/2近轴面发育的缺陷,这种极性缺陷可以被抗miR396裂解的AtGRF9基因的过量表达所回复,表明miR396通过负调控靶基因AtGRFs的表达,控制细胞增殖来调节叶片近-远轴面的极性建成。叶片细胞的增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正常进行。在过量表达miR396的转基因植物中检测细胞周期相关标志性基因的表达,发现所检测的代表细胞周期4个时期的标志性基因表达水平都显著下调,表明miR396-AtGRFs途径可能通过调节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进入来控制细胞的增殖。同时,我们还发现miR396通过负调节AtGRFs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表皮毛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叶片表皮毛的生成。以上结果表明,在叶极性建成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协同需要miR396-AtGRFs途径的参与。 为了解析26S蛋白酶体调控叶极性建成的机理,我们以ae3-2 as1-1双突变体为材料,通过EMS诱变筛选能够回复双突变体近轴面极性缺陷的回复子来寻找26S蛋白酶体调控与叶极性发育相关的靶基因,解析其参与叶极性建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分析了一个ae3-2 as1-1的回复子突变体107。107基因的突变体可以回复ae3-2 as1-1双突变体叶极性缺陷的针状叶和荷状叶,并且通过分析其侧交的F2代的分离比,发现其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另外我们通过遗传分析得到了107的单突变体,发现其具有多样化的表型,如花器官发育有缺陷,叶边缘有很深的锯齿等。利用一系列分子标记,我们对107基因进行了定位,发现107基因位于五号染色体的上臂,在此区段内一个蛋白激酶基因的突变体与107突变体具有相似的表型,通过测序分析发现107基因可能编码这个蛋白激酶基因。我们正在分析107基因调控叶的极性建成的分子机理及其与26S蛋白酶体之间的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萌;刘清岱;朱晔荣;王勇;;植物蛋白酶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8年06期
2 郑慧琼,陈季楚,赵毓橘,许智宏;拟南芥ABA不敏感型突变体及其ABA结合特性[J];植物生理学报;1997年02期
3 曹湘玲,白永延;光对拟南芥微管蛋白基因表达的负调节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1998年01期
4 ;国外大刊重要论文简介[J];植物学通报;2002年02期
5 孙清鹏,王小菁;拟南芥叶细胞游离钙离子的测定[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年01期
6 雷娟,魏刚,朱玉贤;拟南芥TCP家族转录因子At2g31070的转录激活活性鉴定与表达谱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1期
7 王宏归;王保莉;林辰涛;傅永福;;二穗短柄草Bd21的形态学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6期
8 杜国华;张立军;樊金娟;阮燕晔;刘淳;许红梅;;高等植物蛋白质的特异性降解系统[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3期
9 张万佛;;研究植物遗传工程的好材料[J];生命世界;1986年05期
10 于川江,武维华;拟南芥根皮层细胞质膜内向K~+通道电生理特性分析[J];中国科学C辑;1999年03期
11 吴楚,王政权;拟南芥中CBF对COR基因表达的调控[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年04期
12 赵淑清,林春,杨小贺,武维华;拟南芥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及遗传分析(英文)[J];植物学报;2001年01期
13 王利国,李玲;拟南芥中ABC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02年S1期
14 李东屏,王道文;拟南芥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AtPAPs)对磷饥饿的响应[J];生命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15 邓晓军,杜家纬;采用多次顶空固相微萃取分析拟南芥绿叶挥发性物质[J];生态学杂志;2005年08期
16 段瑞君,沈竹夏;一个钙调蛋白类基因对拟南芥叶片气孔分布的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2005年04期
17 祖元刚,孟庆焕,郭晓瑞,孙佳音,刘红梅;超声破碎拟南芥原生质体后的再生培养初报(英文)[J];植物研究;2005年04期
18 常胜合;舒海燕;秦广雍;吴玉萍;;一个新的拟南芥磷饥饿反应突变体筛选体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2期
19 唐玉林;Grill Erwin;;拟南芥谷氨酸-tRNA合成酶(AtGluRS)不能取代酵母GluRS(英文)[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3期
20 周索;王云;庞振凌;;ABA在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斌;陈刚;朱长进;;蛋白酶体抑制剂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2 马仰丽;侯健;;诱导性聚集小体的形成及蛋白酶体β5亚基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耐药的相关性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郑青春;常君丽;谢敏;陈钦浩;王少辉;廖晓梅;;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磷酸化的影响及其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4 吴宇杰;金长文;;酿酒酵母26S蛋白酶体调节亚基Rpn9的溶液结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刘珉宇;李炳生;刘全海;;泛素-蛋白酶体以及蛋白酶体抑制剂[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邵菁;李秋柏;陈智超;;EGCG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增殖及蛋白酶体活性的抑制作用[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俞赞临;张洁;于嘉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蛋白质的机制及其组成成分[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8 徐评议;朱雯;李毅;冯慧宇;刘焯霖;;新型渗透性铁螯合剂阻断乳胞素诱导的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和黑质纹状体DA神经元损伤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瑞熙;李洁如;瞿礼嘉;;拟南芥MATE家族基因ADP1通过调节生长素水平调控植物株型建成[A];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军省;董金皋;;拟南芥不同抗病突变体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抗病性筛选[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同林;两种拟南芥65KDa微管结合蛋白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林文慧;拟南芥磷脂酰肌醇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及多磷酸肌醇-5-磷酸酶的生理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莫肖蓉;拟南芥HPA1基因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覃莲菊;高等植物侧生器官形态发育的分子机理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秦治翔;拟南芥1,3,4-三磷酸肌醇5/6-激酶在光形态建成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刘实忠;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虹;拟南芥OSR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及OSR2参与干旱胁迫反应的实验证据[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邢继红;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史卫东;油菜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和拟南芥晚开花突变体鉴定与基因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蔺五玲;人参液泡膜水孔蛋白基因PgTIP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拟南芥miR396和26S蛋白酶体途径调节叶片近—远轴面极性建成的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晓云;拟南芥IAA2基因启动子功能的研究及其亚细胞定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亚梅;拟南芥抗除草剂基因与核不育基因连锁关系的生物信息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金建凤;AtCBF1基因转化水稻和拟南芥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杨冠宇;拟南芥蛋白激酶AtPKL1对ABA和Ca~(2+)处理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郭美丽;拟南芥隐性抗盐单基因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D];山西大学;2004年
7 徐张红;拟南芥NO敏感突变体nob的鉴定及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何艳霞;拟南芥幼苗的超低温保存及其遗传变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牛玉强;拟南芥质膜定位的4个推测的钙调素结合蛋白的分析验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丹;拟南芥EARLI1基因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抗性功能[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小军;拟南芥基因组被完整破译[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2 ;科学家看上拟南芥植物基因[N];中国环境报;2000年
3 张田勘;揭开植物生长的奥秘[N];河北日报;2001年
4 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叶辉;我成功克隆到将植物脂肪转化为糖类的基因[N];光明日报;2010年
5 记者 吴伟农;美把拟南芥列为植物基因研究重点[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李山;植物拥有防止危险突变的保护机制[N];科技日报;2009年
7 美国《连线》 王金元 译;太空种植以备长居太空[N];北京科技报;2008年
8 李星星 本报记者 房琳琳;李家洋:寻求遗传发育的哲学灵光[N];科技日报;2004年
9 付毅飞;给基因装上“开关”[N];科技日报;2004年
10 张田勘;安全转基因食品让人类安心[N];大众科技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