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似气候特征分析的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
【摘要】:
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价是目前地学热点问题。河流径流和泥沙变化受气候因素和地表活动综合影响,由于短期内地貌、土壤特征和天然植被变化很小,根据水平衡原理和黄土区以超渗产流为主的水文特性,在相同气候(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条件下,河流水沙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延河流域为研究区,以1952年到2001年延河甘谷驿水文站逐月实测径流量、输沙量和降水量以及流域及其周边15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月实测气候资料为基础,采用Penman - Monteith方程计算了延河流域逐月潜在蒸散量。选择降水量相似(降水量差异3%),降水过程相似(逐月降水量序列相关显著性水平0. 05)和潜在蒸散量相似的气候条件相似时段,并计算了相似气候条件下不同时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差异,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延河水沙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延河径流与泥沙特征。延河年径流量在1. 1×108~5. 0×108m3之间波动,多年平均值2. 1×108m3,年际变化较大(变异系数0. 339)。年输沙量在0. 079×108~1. 8×108t之间波动,多年平均值0. 46×108t,年际变化大于径流量(变异系数0. 756)。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输沙量的年内分配更为集中,汛期(5~9月)输沙量占全年的99. 6%。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6. 7%,但在3月的径流量径流量出现小峰。
2降水与蒸发特征;延河流域年降水量在259. 9~853. 7mm之间波动,多年平均值504. 8 mm,年际变化较大(变异系数0. 253),年潜在蒸散量在1729. 5~1964. 1mm之间波动,多年平均值1825. 0 mm,年际变化很小(变异系数0. 032)。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年内分配都不均匀,两者分配特征相似:汛期(5~9月)多年平均值分别占全年的79. 3%和68. 7%。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以流域西南部西川上游地区为低值中心向东向北呈带状逐渐增加,高值区位于延河下游延长县境内。
3相似时段的气候条件相似程度高、涉及年份多,可以作为分析人类活动对延河水沙变化影响的前提。延河流域1952~2001年存在气候条件相似时段的年份占年份总数的90%。进行比较的相似时段年均降水量的平均差异为0. 88%(约4. 4mm),降水过程的平均相关系数0. 7504(显著性水平0. 05),潜在蒸散量差异很小,可以认为气候特征相似时段产流和产沙的前提条件基本一致。
4人类活动对延河水沙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段Ⅰ1952~1970年;时段Ⅱ1971~1982年;时段Ⅲ1983~1992年;时段Ⅳ1993~2001年。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延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减少4. 5%,而年均径流量和年均输沙量分别减少22. 3%和52. 4%,人类活动对延河水沙变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时段Ⅲ延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减少2. 9%,年均径流量减少3. 0%,其中人类活动造成径流量增加了1. 1%;年均输沙量减少29. 6%,其中人类活动造成的输沙量减少22. 4%。
时段Ⅳ延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减少14. 4%,年均径流量和年均输沙量分别减少19. 7%和41. 8%,但其中人类活动造成年均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增加了10. 7%和13. 0%。降水量的减少是延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通过选择严格的相似性气候时段为前提比较和分析径流与泥沙变化特征,能够提高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和精度,从而丰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环境效应等领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
|
|
|
1 |
王国庆,陈江南,李皓冰,曾茂林;黄土高原孤山川流域水沙变化研究综述[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3年03期 |
2 |
武晓林;湫水河流域水沙变化现状及成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1期 |
3 |
安润莲;黄河中游晋西北地区水沙变化及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1999年02期 |
4 |
顾文书;黄河水沙变化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1994年02期 |
5 |
许全喜,石国钰,陈泽方;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特点及其趋势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6 |
申冠卿,张晓华,李勇,尚红霞,潘贤娣;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水沙变化及河道演变分析[J];人民黄河;2000年09期 |
7 |
赵淑贞,任伯平;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环境变迁与下游水患问题的研究[J];中国沙漠;1998年04期 |
8 |
张明波,郭海晋;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研究概述[J];人民长江;1999年03期 |
9 |
胡安焱;;塔里木河河床演变和河道整治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1期 |
10 |
屠新武;蔡世林;刘社强;;渭河下游水沙变化分析[J];人民黄河;2007年12期 |
11 |
赖永辉;谈广鸣;曾慧俊;;采沙河流二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1期 |
12 |
徐明权,杨小庆;浅谈黄河水沙变化研究成果[J];水土保持学报;1998年03期 |
13 |
李胜男;王根绪;邓伟;胡远满;;水沙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
14 |
张建春;史志刚;蒲慎远;;皖西南大沙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1期 |
15 |
许炯心;;三峡水库修建前长江宜昌-武汉段泥沙输移比及其影响因子[J];山地学报;2008年01期 |
16 |
肖丹涛;吴菊;罗小平;;不同特征水文年赣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03期 |
17 |
蔺秋生;董耀华;;长江水沙变化模式初探[J];人民长江;2008年05期 |
18 |
杨秀英;韩晨;赵燕莉;;陕西渭河流域水沙动态变化对环境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
19 |
王向东,谢树南,陈海迟;皇甫川流域产流产沙数学模型及水沙变化原因分析[J];泥沙研究;1999年05期 |
20 |
王国庆,王云璋;渭河流域产流产沙模型及径流泥沙变化原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