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柄草与小麦条锈菌互作过程以及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与侵染方式研究
【摘要】:
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具备基因组小,繁殖力强以及生育期短等模式植物的特点,可以作为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理想的模式植物,它的选择和利用将成为研究病原菌与其寄主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非寄主抗病性(non-host resistance ,NHR)是整个植物物种,对特定的病菌物种的全部菌株所表现出的抗病性,是植物所表现出的最普通的抗病方式,具有持久抗病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采用显微镜技术,主要包括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短柄草与小麦条锈病互作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阐明了条锈菌在非寄主短柄草上的侵染过程和侵染方式,对进一步研究小麦与病原菌的互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利用该技术以及荧光染色技术对世界条锈菌夏孢子阶段的核相状况以及条锈侵染小麦的侵染方式进行了研究,为阐明麦类作物的抗条锈菌机制以及研究条锈菌自身的致病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实验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
(1)小麦条锈菌能够侵染非寄主短柄草,短柄草上可见黄褐色的斑点症状,在短柄草叶面上可以产生孢子堆但数量较少;其侵染短柄草的过程和小麦条锈菌在寄主小麦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基本相同,但在短柄草叶片上,菌丝的生长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明显受到抑制,形成的吸器母细胞数目以及吸器数目明显减少,但是在短柄草叶面上可以形成一定面积的菌落。侵染点周围的短柄草的叶肉细胞可见明显的过敏性坏死反应。
(2)揭示了小麦条锈菌与短柄草互作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特征。条锈菌与短柄草互作过程中产生的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均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同时,寄主短柄草自身的细胞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及显著的相对应的结构防卫反应,形成胞壁沉积物、乳突等结构,以及发生坏死,阻碍及抑制病菌的发育及扩展。
(3)揭示了小麦条锈菌与短柄草互作过程中的非寄主抗病类型属于第二型非寄主抗病类型,即发生过敏性坏死。
(4)世界小麦条锈菌的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如下:条锈菌夏孢子核相基本为2核,偶见3核和5核的夏孢子。条锈菌萌发产生的芽管核相大部分为2核,但也可见单核,3核以及四核的芽管。
(5)条锈菌侵染小麦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入侵,条锈菌的大部分生理小种也可以通过在小麦叶面的气孔上方形成附着胞的方式入侵寄主。
(6)温度可能是影响条锈菌的入侵方式的因素之一。在4℃低温条件下,小麦条锈菌形成附着胞入侵寄主的几率比16℃略高。但是在两种不同的温度下,条锈菌都以芽管直接侵入气孔的直接入侵的方式为主。
|
|
|
|
1 |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金明安;2000-200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
2 |
刘泉姣,唐玉兰,刘青春,张柏松;山东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及致病力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
3 |
贾秋珍,金社林,李继平,曹世勤;1995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1996年09期 |
4 |
李艳芳,赵廷元,郑培绩,郝秀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与品种抗锈性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1980年09期 |
5 |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简报[J];植物保护;1985年02期 |
6 |
汪可宁,吴立人,孟庆玉,谢水仙,路端谊,袁文焕,于孝如,宋位中,刘守俭,王吉庆,杨家秀,黄光明,李艳芳,杨世诚;1975—1984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年02期 |
7 |
朴春根;小麦条锈菌小种世系和抗白粉病基因Pm2的RAPD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1997年02期 |
8 |
全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几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致病特性[J];植物保护;1981年02期 |
9 |
杨家秀;黄光明;刘正德;;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研究简结[J];今日种业;1986年05期 |
10 |
园田;;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29号急骤上升[J];种子科技;1988年04期 |
11 |
魏国荣,康振生,黄丽丽,王瑶;小麦条锈菌被重寄生现象的电镜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1996年01期 |
12 |
王凤乐,吴立人,孟庆玉,赖世龙,谢水仙;小麦条锈菌毒性新菌系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2年06期 |
13 |
康振生,李振岐,商鸿生;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4年01期 |
14 |
单卫星,陈受宜,惠东威,吴立人,李振岐;我国小麦条锈菌模式菌系的DNA指纹分析[J];科学通报;1996年15期 |
15 |
吴文成;;小麦条锈菌在清水县越冬越夏的初步考查[J];甘肃农业科技;1980年05期 |
16 |
贾秋珍;刘守俭;;199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小种动态简报[J];甘肃农业科技;1993年10期 |
17 |
郑文明,刘峰,康振生,陈受宜,李振岐,吴立人;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AFLP指纹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
18 |
黄光明,邹裕春,杨恩年;小麦条锈菌研究专用高山温室的选址问题[J];四川农业科技;2004年04期 |
19 |
王国芬,井金学,王美南,王阳;化学诱变剂EMS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率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
20 |
刘刚;;“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通过鉴定[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