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研究
【摘要】:旅游型海岛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岛,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海岛旅游地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尤其在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旅游型海岛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开发者与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众所周知,旅游型海岛建设成败与否和开发者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深入程度有很大关系,其中特别有关旅游型海岛的生态建设问题尤其显得重要,这是旅游型海岛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问题。本文就是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的。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围绕旅游型海岛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受自然和人为干扰后,景观生态系统受损或退化,影响自身可持续发展时,该如何运用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园林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构建模型进行景观生态健康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分析,研究旅游型海岛从大尺度、中尺度及小尺度角度该运用怎样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进行生态修复与优化,实现构建一个和谐的、绿色的、优美的、有人文底蕴的旅游型海岛。接着从实践上,以全国首家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国家4A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界妈祖文化发源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依托地——湄洲岛为案例,详细分析湄洲岛的自然社会概况、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前面理论研究结果,进行湄洲岛景观生态健康评价,分析评价结果,依据分析结论,探索研究大尺度角度的湄洲岛景观格局与景观功能生态修复与优化的具体措施与方法,研究中小尺度角度的湄洲岛岛陆植被景观、岛陆水体景观、岛陆裸岩景观、潮间带沙滩景观、潮间带泥滩景观、近海湿地景观、岛陆建设景观、妈祖文化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全文共分四部分九章,第一部分为第1章绪论,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包括第2-5章,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包括第6-8章,第四部分为第9章结论与展望,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确定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诠释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基础理论。
第二部分:首先,在分析海岛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旅游型海岛的概念,分析了国内外旅游型海岛的类型和特征,总结了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在分析生态恢复与生态修复概念、分析景观概念、景观特征及景观优化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概念。进行了国内外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的研究综述和国内外旅游发展对海岛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综述。
其次,界定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系统的概念、格局、尺度、功能,提出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征,分析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系统所受到的自然与人为方面的主要干扰。
再次,在分析国内外景观生态健康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健康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健康的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探讨评价结果的分析。
最后,提出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据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分别从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的角度探索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的措施和方法。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湄洲岛自然社会概况,分析了湄洲岛旅游开发现状。
其次,利用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模型对湄洲岛进行了评价,分析探讨了其景观生态健康总体态势,及压力、状态、响应方面状况、分析了景观生态健康各影响因子的具体受损或退化情况。
最后,依据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的原理与方法,分别从大尺度角度提出了湄洲岛如何进行景观格局与景观功能的生态修复与优化,从中小尺度角度提出了湄洲岛如何通过系统、具体的措施方法对不同类型景观进行生态修复与优化,实现湄洲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和世界妈祖文化中心的目标。
第四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获得的结论及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有待深入或继续研究的地方。
本论文创新之处为:(1)界定了旅游型海岛的概念、类型,分析了其特征和分布。界定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和景观优化的概念。界定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系统概念、尺度、格局、功能、组成、特征和面临的主要干扰。
(2)参考已有的景观健康评价方法,大RS与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旅游型海岛实际情况选择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定了评价等级。
(3)借鉴已有方法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索了旅游刑海岛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不同范畴的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的措施和方法,具体研究了旅游型海岛景观格局及包含生态功能、旅游功能、生产功能、发展功能等的景观功能的生态修复与优化的措施与方法;研究了旅游型海岛岛陆部分的旅游景观、人居景观、背景景观和潮间带部分的沙滩景观、泥滩景观、岩礁景观及近海湿地景观的生态修复与优化的措施和方法。
(4)将湄洲岛作为案例,计算其景观生态健康综合及压力、状态、响应的指数,详细分析指数所反映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依据,结合上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具体研究了湄洲岛大尺度角度景观格局与景观功能的生态修复与优化的措施和方法,研究了湄洲岛中小尺度角度自然环境中的岛陆植被景观、岛陆水体景观、岛陆裸岩景观、潮间带沙滩景观、潮间带泥滩景观、近海湿地景观和人文环境中的建设景观、妈祖文化景观、旅游氛围具体的生态修复与优化的措施与方法,为湄洲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和世界妈祖文化中心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1 |
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4期 |
2 |
梁宗锁,左长清,焦巨仁;生态修复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作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3 |
梁宗锁,左长清;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04期 |
4 |
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水力发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七)[J];海河水利;2003年01期 |
5 |
郝军军;中阳县生态修复调研报告[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年01期 |
6 |
曹建廷;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组成与生态修复指导原则[J];科技导报;2005年07期 |
7 |
李世清,邵明安,徐宣斌,彭珂珊,王继军,谢永生;陕北地区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年03期 |
8 |
王建中,徐建明,杨振京,毕志伟,张宏达;宁夏南部山区环境特征与生态修复——以彭阳县古城乡半阴湿土石质黄土梁峁区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5年04期 |
9 |
付奇峰;林素彬;黎晨;王满;;两栖植物在消涨带岸坡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02期 |
10 |
邓爱华;;生态修复不等于绿化——访清华大学生态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于长青[J];科技潮;2006年10期 |
11 |
杨帆;;浅析矿区生态修复及其环境经济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08年32期 |
12 |
黄锦楼;欧金明;王如松;阳文锐;;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模式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8年02期 |
13 |
齐安国;张毅川;胡国长;姚连芳;芦建国;;河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以甘肃天水藉河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8年03期 |
14 |
张文波;孙楠;;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及生态城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06期 |
15 |
廖先容;王翠文;蒋文琼;;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综述[J];天津科技;2009年06期 |
16 |
邓爱华;;门头沟 生态修复再造秀美山川[J];科技潮;2010年04期 |
17 |
田军;;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的历程与模式[J];科技潮;2010年07期 |
18 |
徐浩;;论国水土流失流域生态修复[J];今日科苑;2011年12期 |
19 |
吴彦峰;夏爽英;;郑州市水系护岸生态修复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1期 |
20 |
陈玉碧;黄锦楼;徐华清;赵波;陈文虾;程冠全;马慧君;;内蒙古半干旱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修复耦合机理与产业模式[J];生态学报;201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