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物质的体外模型筛选及抗氧化研究

包宇  
【摘要】:本论文从化学成分和细胞生物学层面分析了中药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活性成分,建立了体外氧化应激模型和血脑屏障模型,利用模型对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体外抗氧化研究,为与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体外氧化应激筛选模型的建立并应用该模型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活性成分 以筛选活性化合物为目的,建立了从中药中筛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活性化合物的体外氧化应激模型。该方法是利用中药中活性成分与氧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的效应靶点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使中药提取物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活性成分与之结合,未结合的成分被洗掉。再通过细胞膜受体失活的方式,使与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成分解离下来,应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筛选出的活性成分。将该模型应用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活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至少有6种活性成分能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其中3种活性成分被鉴定分别为朝藿定B、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 2.体外血脑屏障筛选模型的建立并应用该模型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活性成分 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相对封闭,具有免受多种物质影响的独特结构,致使许多药物不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利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可筛选出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物质。本论文利用ECV304/C6细胞共培养模式来模拟在体血脑屏障建立药物筛选模型,通过跨膜电阻和小分子物质渗透率分析证明,ECV304细胞在C6细胞诱导下所建模型具有体内血脑屏障的特点。应用所建血脑屏障模型,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活性成分,并进-步利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筛选出来的药物进行分析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至少有2种化合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它们分别是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 3.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体外抗氧化研究 淫羊藿苷是淫羊藿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调节免疫、抗癌、抗骨质疏松和改善性功能紊乱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淫羊藿次苷Ⅱ是淫羊藿苷的代谢产物,对其功能知之甚少。本实验建立了体外自由基发生体系:DPPH?、NBT-NADH-PMS, OH?、卵黄脂质过氧化模型反应体系、还原铁氰化钾以及β-胡萝卜素-亚油酸自氧化体系分别测定了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对DPPH?、 O2-?、 OH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它们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还原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以此来研究待测样品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以BHT和Vc作为阳性对照。 实验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具有很强的清除DPPH?、 O2-?、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的能力,有较强的清除OH·的能力,且均呈剂量依赖性。淫羊藿次苷Ⅱ对DPPH的清除能力很强,在清除OH·,02-·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方面也有较强的作用。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抗氧化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即随着浓度的升高,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但当抑制率或清除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剂量的加大对其抗氧化效果影响不大。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对同一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不相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两者酚羟基数目、所处位置和糖基的数目、所处位置的不同。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于阐明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药理活性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潜在抗氧化剂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实验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赟;段小绪;吴冬青;李来成;朱早龙;;金色补血草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年06期
2 保志娟;;桑橙属植物Maclura tinctoria中具抗氧化活性的查耳酮苷和黄酮类化合物[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4年06期
3 陈志红;徐美奕;龚先玲;;紫荆花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化学世界;2010年07期
4 杨容;王志;习洋;冯涛;;中药半枝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周光雄;程燕;叶文才;陈若芸;;三叉刺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年04期
6 吕佩惠;余陈欢;俞冰;吴巧凤;;石荠苧属植物酚性物质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11期
7 张强;孙玉军;储俊;辛继伟;;洋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年03期
8 李颖畅;孟宪军;;蓝莓叶黄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营养学报;2008年04期
9 郭凌霄;;三白草总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14期
10 高志强;徐强;宋仲容;王林;;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化学世界;2008年07期
11 仲惟燕;蒋海强;王建平;张涛;于鹏飞;;葛根抗氧化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J];食品与药品;2008年09期
12 邹江冰;袁进;蒋琳兰;;2种西番莲叶中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0年35期
13 陈秀敏;李西平;杨晓梅;杨树;;飞蓬属11种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理论评价[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年07期
14 蒋海强;王建平;范辉;;鬼针草黄酮抗氧化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0年03期
15 龚金炎;吴晓琴;毛建卫;张英;;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年01期
16 龙春;高志强;宋仲容;江相兰;;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微波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17 樊青玲;张耀兮;李天才;;藜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年04期
18 钟先锋;黄桂东;;荷叶成分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6年04期
19 李瑞光;刘邻渭;郑海燕;唐丽丽;;芦苇黄酮提取液体外抗氧化特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9年04期
20 李云霞,贺文智,索全伶,洪海龙,黄延春;黄酮类化合物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概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香丽;刘世熙;曹秋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离解能和单电子分布间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蜀眉;塔娜;田维平;;桔皮中抗氧化物质的测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萍;乌朝鲁门;郝丽珍;;沙芥属蔬菜抗氧化物质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刘芳;梁瑞芳;李延天;王丽红;;醇法提取锁阳中总黄酮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伍贤进;李胜华;郭文康;;翻白草中黄酮类化合物HPLC指纹图谱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6 杨维;夏杏洲;韩维栋;谌素华;王维民;;响应面法优化白骨壤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夏鹏飞;杨桠楠;张培成;;掌叶萍婆中具有抗炎活性的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昌宝;孙健;王振兴;李志春;;山黄皮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燕志强;杨甲月;徐蕊;秦波;;瑞香狼毒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毒性研究[A];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肖萱;纪平元;马端端;郑荣梁;;芦丁对细胞SCE的诱发及对DNA损伤[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宇;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物质的体外模型筛选及抗氧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国柱;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全定性分析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梅;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诱导子对其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4 王菲;软枣猕猴桃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高蓓;广陈皮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学军;系列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7 唐斓;黄酮类化合物和乌头碱代谢机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陈源;金柑等柑橘类果实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及分离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席军;高压加工技术在蜂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焦晶晶;竹叶特征性黄酮类化合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铎;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2 孙静;河北香菊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甜;荷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军;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桂梅;罗布麻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抗抑郁活性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6 王玫;甘薯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彭爱一;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九里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文闯;刺五加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9 田华;浙产菊米中总黄酮含量测定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10 张茜;液相微萃取在中药黄酮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与蛋白结合参数测定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燕 盛雪飞 吴丹 陈健初;柑橘属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2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狗舌草黄酮类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试验[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万正煌;橘子越甜越护心[N];健康时报;2009年
7 李运红胡颜;我国科学家首次从壁虎中分离出抗肿瘤活性成分[N];医药经济报;2007年
8 刘岱琳 曲戈霞 王乃利;瓜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被探明[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大枣多糖是大枣补气生血的主要活性成分[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记者 刘云涛;中科院应化所推出分离新工艺[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