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浪潮之后
【摘要】: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在1960年代爆发,在1970年代达到高潮,并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退潮。进入1980年代,保守主义复兴,保守主义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于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全面的胜利。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在女性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角力与撕扯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呈现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调和性别文化冲突的奇异景观。从1980年代至今的这一段历史,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后女性主义”时期。作者选取了1980年代以后新出现的和发生新变化的几个性别文化现象,试图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把握第二次浪潮以后性别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走向,为当前国内的性别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对当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里,作者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发生、发展与结束,并对1980年代性别文化状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体描述,之后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写作思路。论文的基本观点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现象,依循性别巩固、性别消解和性别调和三条脉络发展变化,其中性别调和是主流,代表着当前和未来性别文化的常态。其后的章节亦按照此思路展开,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观察性别巩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探讨性别消解,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分析性别调和。
第二章探讨198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的色情文化现象。作者首先对当代色情的相关用语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对1980年代以后的色情文化进行了分类探讨。此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当代色情审美原理的讨论,作者认为尽管色情文化似乎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水火不容,然而事实上正是带有强烈父权制文化色彩的保守主义创造出并成就了当代色情文化,所以1980年代以后与保守主义复兴同步发生的色情文化崛起实为对父权制伦理的巩固。
第三章着重分析198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通俗文化产品中的硬汉形象,包括1980年代的肌肉型硬汉、1990年代的非肌肉型硬汉和21世纪初的漫画英雄式硬汉。此章的研究重点是1980年代的肌肉型硬汉,作者对作为肌肉硬汉代表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的作品展开评析,特别讨论了文艺中的肌肉躯体如何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的问题。最后以对非肌肉型硬汉特征的分析作结,认为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减弱对肌肉型男性气质的重视,转而在作品中更加强调父权制伦理的重要性。
第四章讨论1980年代以后的酷儿文化。作者首先对与酷儿文化相关的名词、历史和理论作了简要介绍,之后对流行音乐与主流影视的酷儿人物、形象、风格等进行了评析,最后以对酷儿文化对父权制伦理的接受、吸收作结,认为酷儿文化的近期发展越来越偏离性别消解的轨道,酷儿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吞没。
第五章讨论新技术对当代性别文化的冲击,科技革新引发了性的抽离与性别的抽离。性的抽离包含性对象的抽离和性本身抽离,性的抽离造成了性别的抽离。科技革新带来的种种性别状况变化,足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中许多问题的反思,而性别抽离对当代性与性别伦理的微弱影响则表明,发生在社会文化表层的性别消解现象不会对父权制伦理的实质造成冲击。
第六章探讨了1980年代以后主流文化中的性别气质变化,主要表现为男性气质中阳性的削弱和女性气质中阳性的增加。男性气质方面,作者主要讨论了1980年代以后男性时尚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趋势。女性气质方面,作者首先评析了主流文艺作品中具有中性气质的女性角色形象,而后对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具有很强争议性的后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展开讨论,认为后女性主义女性是吸收了部分女性主义特征的带有一定进步性的时代女性。性别气质的变化是性别调和的结果,它既在表面上顺应了性别消解的风潮,又在实质上达成了性别巩固的目的。
第七章以当代父权制伦理问题收尾,回顾了1980年代以后一些有关性与性别伦理问题的重大事件,特别对艾滋病和堕胎权这两个1980年代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性与性别伦理变化并不具有革命性,父权制伦理只在表层进行了细微调整,第二次浪潮后的种种性别文化新现象,都已被更加包容的当代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整合进自己的框架之内。父权制伦理虽不是毫发无伤,但仍是坚不可摧。
在第八章结论部分里,作者以对“异形”系列四部电影的评析将前文中的一些观点串连起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当代性别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论文的最终结论是:虽然当代世界经历了第二次浪潮的洗礼,但父权制文化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保守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都不会满意于性别调和的现状,然而性别巩固和性别消解的冲突、对抗与博弈中,性别调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