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脊青步甲(鞘翅目:步甲科)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历史
【摘要】:秦岭和大巴山横贯中国中部,属东西走向山脉。两山系中间被汉江分离。秦岭最高峰为海拔高度为3767米的太白山;而大巴山最高峰是海拔高度为3105米的神农架。考虑到这两山系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拥有相似的地形,相似的气候环境,相似的动植物群,因此,通常将这两山系统称为秦巴山。根据中国动物区域划分,秦岭以东洋界和古北界为边界。秦岭也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同时根据中国北部和南部不同的气候,动植物群划分,秦岭也是中国北部和南部的分界。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动植物种聚集于此,形成了秦岭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秦岭又是中国生物起源和进化的中心之一。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在秦岭地区的多样性都很高。秦巴山区复杂的谱系地理结构,较高的植物多样性,以及气候环境对该地区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谱系结构以及动物生存习性都会有影响。
和北半球其他区域一样,秦巴山区经历了多次的冰期-间冰期循环。例如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对过去气候的影响会影响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配。始祖效应引起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递减和随后的种群快速扩张可能使遗传多样性之前的地理学差异消失。
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第四纪冰川活动对秦巴山区鞘翅目步行甲科的脊青步甲(Chlaenius costiger)的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模型和历史变化统计的影响。该种广泛分布在亚洲东南部,本试验主要以mtDNA(Cox1-tRNALeu-Cox2)作为分子标记对秦巴山区的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动态进行分析。
脊青步甲遗传多样性和历史变化分析统计是通过对中国秦岭-巴山地区16个采样点,144个个体的脊青步甲mtDNA序列Cox1-tRNALeu-Cox2的分析进行的。分析结果如下:脊青步甲序列的1318bp的序列片段中,647bp属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酶Ⅰ(CoI),63bp为亮氨酸序列,608bp为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酶Ⅱ(CoⅡ),在分析的序列中共有32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包含22个简约型位点和10单变异性位点.脊青步甲单倍型多样性(Hd=0.798)较高,而核苷酸多样性(Pi=0.0026)较低,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20.93%,出现频率较低的独有单倍型占总的单倍型的79.07%。分析发现,序列的转换频率大于颠换(ti/tv=6.807)。通过对43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贝叶斯分析)可以将单倍型分为两大单倍型进化(Haplogroup A-B)。 AMOVA分析,FsT值显示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79.26%),而种群间只占20.74%。对单倍型进化组(Haplogroups)的分析,AMOVA分析表明变异主要发生在单倍型进化组间(57.33%),而进化组内的变异占42.67%。SAMOVA和PERMUT分析发现该种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NST=0.210GST=0.145;p=0.0526)。对种群和两个单倍型进化组的中性检验结果分析发现Fu's Fs为显著的负值,Tajima's D值只有HaplogroupB组出现显著的负值。同时,总种群和每个单倍型组的成对碱基差异的错配分布分析结果都呈现的是一个单峰分布,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同时证明该种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突发性的快速扩张。
|
|
|
|
1 |
邱益三;国产青步甲属Chlaenius的分类(鞘翅目,步甲科)[J];南京农专学报;1996年02期 |
2 |
宋大祥;;动物多样性[J];生物学通报;1993年01期 |
3 |
黄宏文;保育遗传学与植物遗传资源的保育策略[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年04期 |
4 |
张德春,张锡元,杨代淑,余来宁,方耀林,邓凤姣,刘思扬;长江鳙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5 |
韩雅莉;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中的RAPD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6 |
黎中宝,林鹏;不同纬度地区桐花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7 |
阎冰,邓岳文,杜晓东,兰国宝,王爱民;广西地区文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海洋科学;2002年05期 |
8 |
叶镇清,乔传令;四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库蚊复合组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昆虫知识;2002年01期 |
9 |
吴丰春,魏泓,王爱德;AFLP技术用于巴马小型猪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年04期 |
10 |
公维华,宋憬愚,姜运良,王自刚,岳永生;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泰山螭霖鱼的遗传多样性[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1 |
徐小林,徐立安,黄敏仁,王章荣;栓皮栎天然群体SSR遗传多样性研究[J];遗传;2004年05期 |
12 |
陈骁,左正宏,姚继承,陈奕欣;几种紫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海洋科学;2005年04期 |
13 |
潘登;李英;胡鸿兴;蒙世杰;门正明;符云新;张亚平;;川金丝猴群体的微卫星多态性研究[J];科学通报;2005年22期 |
14 |
简曙光;吴梅;刘念;;葫芦苏铁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J];广西植物;2005年06期 |
15 |
梁君荣;王军;苏永全;丁少雄;;斜带髭鲷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J];海洋科学;2005年12期 |
16 |
张颖娟;卢萍;;特有种四合木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英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6年01期 |
17 |
张海琪;丁雪燕;薛辉利;黄丽英;;南美白对虾两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1期 |
18 |
王正加;黄有军;郭传友;黄坚钦;王华芳;;大别山山核桃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
19 |
季芳;饶军华;刘晓明;;应用微卫星标记对海南和广西恒河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6年02期 |
20 |
何宇峰;桂先群;叶光斌;王士娟;林英任;;悬钩子皮下盘菌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子标记[J];菌物研究;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