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文化、政治认同变迁研究
【摘要】:京族作为跨国民族,在越南、中国、柬埔寨、法国和美国等国都有分布。中国京族是中国的一个国内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成员中的一员。越南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是组成越南民族的54个越南国内民族之一。中越两国的京族是同源异流的两个不同民族,尽管双方在历史文化上存在一定联系。本文以中国和越南的京族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其他国家的京族。京族祖先的文化认同在古代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大约在西晋时确立了稳定的中国汉文化认同,并一直持续到近代。在政治认同方面,京族祖先先后经历了认同当地土著部落首领领导、认同中国王朝统治和认同越南王朝统治的变化。越南独立后,京族作为一个越南国内民族于1256年初步形成,随后“越南是独立国家”的政治认同意识也逐步产生。在近代,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居住国主体民族主导的民族国家构建过程的双重影响,中越两国京族逐步形成了内涵各不相同的双层民族认同,即在国家民族层面上分别认同“中华民族”和“越南民族”,在国内民族层面上分别认同“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京族的文化和政治认同也相应发生变化。研究京族文化、政治认同变迁,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理论研究、中华文化圈研究走向深入。能够为中国构建民族国家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中越两国关系健康发展。依据京族文化、政治认同变迁的阶段性,论文主体部分划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京族祖先确立汉文化认同和对中国王朝统治的政治认同过程。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中国王朝的直接管辖,汉文化在越南北部强势传播,京族祖先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从雒文化、到瓯雒文化、再到越文化、最后到汉文化的认同变迁。政治认同则经历从认同雒人首领统治、到认同瓯雒首领统治,最后到认同中国王朝统治的变迁过程。上述变迁的发生,既有中国王朝推行强制同化政策的原因,也有京族祖先受先进汉文化吸引主动学习的原因。从秦到唐,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民族融合采取积极引导的立场,去除强制同化因素,它们推行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对今天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第二章阐述从越南独立到京族初步形成前夕,京族祖先的政治和文化认同状况。这一时期,京族祖先在文化上仍坚持汉文化认同,但在政治认同上把自己视为与北方宋朝政权并立的中国南朝,认同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这一时期中国汉文化仍然在越南持续深入传播,越南在政治发展轨迹、官方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中国高度相似,但中越两国文化的统一性并未导致两国政治上的统一。这种事实表明实现政治统一的关键不是文化统一,而是强势政治实体的主观上的统一意愿和抉择。第三章阐述京族初步形成后,京族在近代之前的政治和文化认同状况。这一时期越南京族在政治认同上,面对内部和中国之外的周边时强调自己是中国正统,是不同于北方中国王朝(“北国”)的独立的“南国”。面对中国王朝时,虽然基于现实生存需要称臣朝贡,但仍坚持自己是“华”不是“夷”,不愿被矮化。文化认同方面,则一如既往地坚持中国汉文化认同,越南的儒学、佛教和诗歌文学等都带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元明时期移居中国的京族移民,在政治认同方面拥护中国王朝的正统地位,在文化认同方面认同中国汉文化,在迁居中国后迅速与当地汉族融合。事实表明,“正统论”思想对促进国家民族的内部整合有积极作用。第四章阐述近现代中越两国京族分别形成各自内涵不同的双层民族认同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里,中越京族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下,积极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近代的国家民族意识开始萌发并不断强化,最终在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不同的双层民族认同。双层民族认同的形成,使中越两国京族在政治上分别认同各自所属的国家,在文化上形成了对各自国家民族文化和京族传统文化的双层文化认同。内涵不同的双层认同形成,证明跨国民族的前途是分化为不同的同源异流民族。结论部分概括回顾了京族祖先文化、政治认同变迁的具体过程,总结了变迁发生的原因。分析了近现代京族双层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指出了双层民族认同的不同内涵和跨国民族京族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