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现实样态研究
【摘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紧张、冲突等不和谐的现象,研究者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试图通过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来改善这一现象,可是这种现象依旧存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创造性地向大家展示了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关怀理论,这为探究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关怀理论是将教育重新回归到作为生命个体——人的身上,通过关怀,注重人内在生命的更新与变化。在关怀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进一步的了解彼此内在生命,这有助于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紧张关系。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综述等问题。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研究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意义。为了解其现实样态,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来进行研究。在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分析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在第二部分中,理论基础部分介绍了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核心概念界定部分对“关怀”、“师生关系”、“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概念进行界定;相关概念辨析部分论述关怀型师生关系与民主型师生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以及关心型师生关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第三部分中,为了了解目前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现实样态究竟如何,笔者首先介绍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设计依据、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调查对象的选取;然后从认识、态度、效果、行为表现以及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展示了调查结果。最后两部分是分析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现实样态以及提出促进其发展的策略。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在现实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小学教师对关怀型师生关系认识不足、对关怀型师生关系的认可度偏低以及师生关怀能力有待提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小学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关怀教育目的的缺失以及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学校应该营造关怀的校园氛围;教师应该明确工作目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关怀能力;学生应该提升接受、确认和反馈关怀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关怀实践;家长应该树立关怀的教育观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