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洛阳佛寺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北魏都城洛阳,是在西周洛邑城址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晚期、秦代的增扩,东汉、魏晋以及北魏等王朝的修缮和增筑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是历史时期中国最大的都城之一,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佛教在洛阳的传播,经由汉魏的兴起、西晋的发展,北魏时期获得了空前繁盛,而作为佛教重要建筑物的佛寺,最多时竟达1367座,成为北魏洛阳城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依据相关历史典籍、墓志考古资料以及今人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对北魏洛阳佛寺的诸多面相,进行初步复原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二章是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北魏洛阳佛寺勃兴的背景,以及对《洛阳伽蓝记》所载诸多佛寺的建置时间进行考证,以期形成北魏洛阳佛寺发展的清晰脉络,是为开展本研究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第二部分,基于“舍宅为寺”现象在北魏洛阳广泛存在,是当时佛教发展的重要特征,以“舍宅为寺”为视角,通过对北魏洛阳宗室、官员、富人以及平民“舍宅为寺”事迹及其动机的分析,探讨宗教因素在北魏末年政治社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试图对北魏洛阳佛寺的时空分布、结构布局等研究有所启发和助益;第四、五章是第三部分,以北魏洛阳佛寺的时空分布和结构布局为考察对象,分前、后两个时期进行动态分析和比较,阐述不同历史时期佛寺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布局,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归纳其演变特征。通过上述对北魏洛阳佛寺勃兴的背景,命名方式、兴建时间、信众“舍宅为寺”的动机、佛寺的时空分布及结构布局等问题的探讨,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北魏洛阳佛寺的兴盛,既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更与帝王的大力扶植密不可分,具有强烈的世俗政治特征。这一政治性特征对北魏洛阳佛寺的兴建、信众“舍宅为寺”的动机、佛寺的时空分布以及结构布局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第二,“舍宅为寺”是北魏洛阳佛寺大量增多的主要途径。《洛阳伽蓝记》所载75座佛寺,与其所言“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的史实距离甚大,致使我们很难对北魏洛阳的佛寺进行全面复原。在信史资料缺乏的客观情况下,鉴于“舍宅为寺”是北魏洛阳佛寺大量增多的主要途径,75座佛寺为本研究的探索,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立论基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行性。第三、佛寺增多意味着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扩大。通过对北魏洛阳诸多佛寺的建置时间和时空动态分布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佛寺的兴建不仅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且在内城和外郭城广泛分布,致使居民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社会公共性的特点。第四、北魏洛阳佛寺在结构与布局的演变中,出现了佛寺本土化的若干迹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要加强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互鉴,不仅要探讨其演变的过程,更要分析原因,希冀对隋唐佛寺的研究提供借鉴。作为佛教重要设施的佛寺,在北魏洛阳集聚发展,是为当时特殊的地理现象。它们不仅共同演绎和建构了北魏洛阳居民共同的精神文化符号,而且社会各阶层对洛阳公共空间的认同和利用,成为洛阳居民“舍宅为寺”不同动机的诱因,更成为上承汉魏、下启隋唐佛寺结构与布局的缘起和基础。